高一歷史教案:《兩極世界的形成》教案二(2)
2019-09-21 14:08:17網絡資源
【新課講授】
一、從盟友到對手----美國的“冷戰”政策形成的背景
1.雅爾塔體系確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在雅爾塔等國際會議上,美、英、蘇等國討論了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和戰后和平等問題,達成若干協議,形成的以美、蘇為主導的國際關系新體系。
基礎:美蘇均勢
實質:美蘇兩分天下(劃分勢力范圍)
作用:奠定了戰后世界兩極格局的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主要國家政治力量的對比:
①二戰后,西歐和日本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
②蘇聯的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敵視。
3.美蘇兩國在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劇,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
4.主觀:戰后美蘇兩國都抱有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勢力的戰略目標。
二、美蘇“冷戰”---- 兩極格局的形成
1.冷戰開始:
(1)信號: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P118導言)
(2)開始標志:杜魯門主義(1947年3月)(政治表現):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總統在國會發表咨文,要求美國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威脅的希臘和土耳其”,并公開宣稱,美國要在一切地方與蘇聯和共產主義對抗。提出要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些政策和綱領后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表明美國公開放棄同蘇聯合作的政策,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3)含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
2.美國的冷戰政策
(1)政治上,杜魯門主義
(2)經濟上,馬歇爾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