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教學設計
2018-11-24 10:09:00網絡整理
高一歷史教案:《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簡要歸納歐洲共同體形成和擴大的基本過程,了解日本崛起為經濟大國的表現。 2.敘述中國振興所歷經的階段與概貌,說明 3.概述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的表現。 4.感受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特殊性,增強振興中國的使命感。 |
|
重點難點 |
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的過程及影響;新興力量的崛起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 |
|
教學方法 |
閱讀法、觀察法、討論法。 |
|
教學過程 |
|
教法與學法 |
導入: 在兩極格局下,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世界格局表現出多極化趨勢。 1、歐洲人的歐洲;——歐共體的形成; 2、迅速興起的日本;——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3、東方巨龍的騰飛;——中國的振興; 4、發展中國家的呼聲;——不結盟運動興起;
【課前預習】 1、1967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3個機構正式合并,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2、進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歐共體的政治聯合進一步加強,共同體防務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3、從 4、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的暴漲,日本迎來了所謂的泡沫經濟時代。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______________ 6、不結盟運動的宗旨和原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新興力量的崛起
教學: 一、“歐洲人的歐洲”;(歐共體的形成) 1、歐共體的建立; 1)背景: ①兩極格局,美蘇爭鋒;②西歐國家經濟恢復發展; 2)過程: ①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煤鋼聯營); A、時間:1951年4月; B、國家: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 C、意義:加強了成員國之間經濟和政治的聯系,促進了成員國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和解,為歐洲統一鋪平了政治道路。 ②歐洲經濟共同體(西歐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原子能聯營); 時間:1958年; ③歐洲共同體; A、時間:1967年; B、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C、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2、歐共體的發展;(歐共體政治聯合的加強) 1)原因:西歐經濟一體化,促進和帶動了政治一體化。 2)表現: ①法國總統戴高樂提出“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主張,奉行 的外交政策,以___________為基礎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歐共體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國際舞臺上“_ ③1975年,共同體立法機構“_________ ④20世紀80年代之后,歐共體的________進一步加強,共同體_______也加快了步伐。
二、迅速興起的日本;(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原因: (書本知識) 1)把發展經濟作為立國的主要方針; 2)以日美關系為基本; 3)重視教育,發展高科技產業; (教師補充說明) 1)戰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 2)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美國的特需訂貨及援助; 3)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 4)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5)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人才 6)利用戰后新技術革命的成果,大力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加快產業的更新換代。 2、表現: 1)20世紀5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 2)6 3)1987年, 4)成為世界最 要的貿易出口大國和對外援助大國。 3、影響: 1)謀求政治大國地位: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2)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歐、日本戰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嚴重動搖了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逐漸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美蘇兩極世界格局
三、東方巨龍的騰飛;(中國的振興) 1、建國初期(1949~1956): 1)1949年10月 2)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1)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至1966年之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遇到過一定的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較大發展。 3、“文革”時期(1966~1976):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受到極大的損失。 4、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以后 1)表現: ①農村經濟得到 ,糧棉產量已躍居世界首位; ② 和 取得 ③ 總額不斷增加; ④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 ⑤城鄉人民生活水平 ; 2)影響: ①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 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②中國始終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發展中國家的呼聲;(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條件: 1)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贏得了民族獨立,不愿介入美蘇之間的斗爭,而希望在兩極化的國際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2)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國領導人鐵托、尼赫魯和納賽爾的推動。 2、標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開第一個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 3、主要內容: 始終奉行_____的宗旨和原則,支持_____;堅持_____;主張_____。 4、影響: 1)第三世界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 2)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3)有力地沖擊了戰后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為保衛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小結: 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經濟迅速崛起使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格局由美國控制變為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局面; 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發展,第三世界的不斷崛起和中國的振興,沖擊著二戰后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國際關系格局是一種不穩定、充滿矛盾斗爭的國際關系狀態,其演變是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世界多極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多種國際力量的出現,使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
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到1986年,成員國發展到12個,除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6國外,還包括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6國。 1991年歐共體12國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 1993年條約生效,歐盟正式成立。 1999年1月歐洲統一貨幣“歐元”啟用。
思考:戰后美國為什么要幫助日本恢復經濟? 冷戰形成與加劇,美國出于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戰略考慮,改變對日占領政策,開始扶植日本。
注意點: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地價與股價的暴漲,日本迎來了所謂的泡沫經濟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