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2012年“圓夢計劃”不過是隔靴搔癢
2011-11-02 09:39:05e度論壇
前一段時間媒體一直在“揭露”和批評“寒門學子難進名校”的現狀,現在似乎起到了點作用,最近中國人民大學公布的自主招生政策中,特別安排了一個專門針對在縣和縣級以下中學就讀的農村學生的“圓夢計劃”。這項措施的本意是讓欠發達地區的學子們能有更多機會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然而,考生資格中“家庭中三代之內無大學生”的要求卻引起了諸多的爭議。
有爭議也是應該的,不管這條政策荒不荒唐,但至少看起來有點施舍的味道,也就是人家吃完了肉看你可憐見兒的,給一點骨頭啃的那樣。骨頭當然是少了點兒,不夠窮苦孩子分的,可如果有更多的學校也這么做,又會讓人想起當年的“工農兵大學生”,這當然更加荒唐。所以說,單靠這樣的政策解決教育不公的問題,真的不那么靠譜。
中國的高考制度,這幾年一直在飽受批評,但至少它大體上保持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只要這一點能得到堅持,這樣的制度就不該給廢了。解決大學校園里農村學生越來越少的問題,不能動了高考的根基。所以,大學自主招生只是個補充而已,不管怎么傾斜,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問題。解決問題,先得從根子上找到原因。農村學生上大學難的原因在哪里?在我看來,就在于現有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向社會上層傾斜,農村教育資源配置雖說也有很大的進步和改善,但相對于城市而言,那只能算是“退步”了。
體現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首先要保證基礎教育上的公平,而不是靠高等教育的一兩點小的政策傾斜。媒體看到了大學校園里的農村學子少,可有沒有人看到農村的中學少、農村中學里的學生少的現狀。學校少,說明我們的基礎教育還是薄弱,學生少,說明教育支出對農村人口來說依然還是沉重的負擔。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不解決,大學校園的農村學生只可能越來越少,教育不公的問題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個別大學改變一下招生政策不過是隔靴搔癢罷了,不可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社會的和諧和進步需要社會各階層之間正常的流動,要讓底層人士靠自身努力有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就需要讓農村學子重拾“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心和決心,而他們的信心又從何而來呢?答案只有一個: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平衡城鄉教育資源,有效減輕農民在子女教育上的經濟投入。說具體一點:9年義務教育最好變成12年。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