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選科興趣優先還是成績為重
2022-09-14 13:26:55北京日報客戶端 微博
新學期開啟,新高一面臨高考選科,不少家長和學生都一頭霧水,難以抉擇。在北京高考“6選3”的要求下,選科是該考慮興趣還是主要看成績?所選科目是以原始分呈現嗎?今后報志愿時高校選考要求會不會有變化?若孩子選擇“文科老三樣”真的沒有報考優勢?選擇不同科目組合的學生未來還會在一起上課嗎?
問題 1
選科應考慮哪些因素?
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理性判斷
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二年級組長、生物高級教師 王丹
北京高考采取“3+3”模式,如何選擇才能在覆蓋更多大學專業的同時又能在競爭中有優勢?興趣優先還是成績為重?實際上,高考選科是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沒有絕對標準的答案。那么,選科應考慮哪些因素呢?在此,我們提四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關注各高校在京招生政策和最新出臺的選科要求。北京市教育考試院公布的《2024年擬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目錄》顯示:2024年擬在京招生的高校有736所,選考科目范圍涵蓋近2萬個專業(類)。同時,目錄中明確規定了不同院校、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要求。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學霸組合“物理+化學+生物”,可選專業覆蓋超過96%。這是一個純理科組合,學科關聯度較高,要求學生的理科思維能力較強,有一定的邏輯綜合分析能力。由于新的選科政策增加了“物理+化學”要求,選“物理+化學+生物”這一組合的學生也會有一定增加,競爭也會相對加大,學生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理性判斷、謹慎決定。
其次,根據個人特點選擇優勢科目。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專長選擇專業,例如喜歡學語言的,可以選擇語言文學類專業,如中國語言文學類、外國語言文學類、新聞類的專業;喜歡化學的,可以選擇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或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成績選專業和學校。高分段的考生,優先考慮雙一流、985、211等院校。這些院校實力相當強,學生后期出國留學、考研的比較多。中等成績的考生,盡量多比對專業優勢,不局限于在京高校。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選專業。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卻有對專業的適合度,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專業會讓自己未來的學習之路更加平坦。
第三,關注學科間的關聯度。雖然關聯度高的選科組合,例如“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對于學生學習過程有一定幫助,但學生的思維發展本身就是立體的,我們也期待學生運用知識的時候可以多學科融會貫通。如今,各學校都在嘗試跨學科教學,未來的試題命制方向也會有學科交叉的趨勢,從人才的全方位培養角度來看,選科方向兼顧文理更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所選科目如果跨度太大,對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也是一種挑戰,學生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
第四,共同協商,理性對待親子間選科分歧。在選科問題上,孩子與家長之間可能會出現意見分歧,不能武斷地認為就要聽誰的,還需要看分歧點在哪里。如果孩子特別喜歡某種選科組合,比如“歷史+地理+政治”,以后想從事哲學研究,家長卻認為這種選法職業前景不好,未來選專業受限較多,進而會影響就業。在這種情況下,建議家長先跟孩子說清楚利弊,最后還是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意愿,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不擅長理科,但覺得可選擇的專業范圍較廣,仍然堅持選擇理科組合,建議家長先與孩子一起分析形勢和賦分方案,最終以優勢科目為先的選科原則做出理性的決定。
盡管在選科的時候,多數同學和家長會根據“職業——專業——選科”這條主線進行選擇,可很多同學并沒完全想好自己未來的專業和職業目標。不過這也沒關系,同學們在高中至大學的生涯規劃中可以先選擇學科群系,不一定一開始就精確到某個專業。例如,物理學科會涉及理學、工學方向的13類,政治學科會涉及哲學、法學、經濟學等10類。這樣,既不影響高考選科,也能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培養與學科的親密度,從而找到真正適合自身發展的專業。
問題 2
賦分制是怎么回事?
所選科目按比例賦分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校長 徐華
北京市從2020年開始實施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因成績要計入高考總成績并在高校錄取中使用,所以,等級賦分方案、等級成績如何呈現是家長和學生在進行“6選3”選科中關注的熱點問題。
按照高考綜合改革要求,現在北京高考采取“3+3”模式。語文、數學、英語三科,每科各150分,總分450分,以原始分形式呈現;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六科為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每科100分,學生要在6科中選3科,總分300分,以等級分的形式呈現,也可以理解為以位次的形式呈現。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3個科目,由學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科目中自主選擇。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3個科目成績以等級的形式呈現,一般分為五個等級,位次由高到低為A、B、C、D、E。原則上,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依次為:A等級15%,B等級30%,C等級30%,D、E等級共25%,E等級為不合格。具體比例可以由各省(區、市)根據基本教學質量要求和命題情況等確定。
對于等級賦分,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在某次考試中,考生政治科目原始成績為63分,位次為全市的15%,實際賦分可能為88分;物理科目原始成績也為63分,排在全市的45%,實際賦分可能為73分。當然,各省市賦分的具體比例可以由當地教育部門根據本地區基本教學質量和命題情況等具體確定,按考生比例來劃分等級,以等級呈現,在五個等級中再細分檔次,以增加區分度,如:以A1、A2、A3、A4、A5、B1、B2等檔次呈現,每個檔次的分差為3分。但不管這個具體比例是如何確定的,學生的等級成績是以他的原始成績在全體考生中的累計比例位置確定的,是能夠客觀反映出考生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的,也就是說,原始分高的等級成績也高,原始分低的等級成績也低。
“6選3”科目的3科,在高考成績中是以等級性賦分后的成績形式體現的,只有選擇合適,才能增加學生在高考中的競爭力,這是不容回避的現實,“6選3”的選科可以理解為學生的興趣與優勢科目相匹配的過程。
在此,我建議家長和學生在選科的過程中,不要過分把關注點放在如何賦分的具體細節上,畢竟,選考科目影響考生選擇的主觀因素很多,最終要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第一出發點,根據高校的專業選考科目要求和學生自身特長來進行選擇。
問題 3
高校選考要求是否有變化?
“物理+化學”選科要求凸顯
北京科技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 呂朝偉
按照當前的高考綜合改革“路線圖”,全國共29個省份的新高一學生面臨高考綜合改革,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理想進行選科,成為每個考生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為了規范和指導高校科學設置各招生專業(類)的選考科目要求,教育部曾于2021年7月19日發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簡稱《指引》),適用于當前及后續開展高考綜合改革的省份。
新版《指引》要求高校在編制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時必須與《指引》要求保持一致,也就是規定了高校選考科目的“最低要求”,高校只能提高而不能降低要求。舉例來說,2024年起,北京科技大學在京招生的18個專業(類)中,理科試驗班等11個專業,要求從“物理必選”改為“選物理和化學”;應用化學等3個專業,要求從“選物理或化學”改為“選物理和化學”。
對比不同選考科目組合可以報考的大學專業(類)情況可以看出,新版《指引》選考科目要求更加“集中”,“物理+化學”的選科要求凸顯,在“6選3”的20個組合中,“物理+化學+地理(或歷史、生物、政治)”等4個包含“物理+化學”的組合,可選擇的專業數量占比均超過55%,而其他組合除“物理+生物+政治”占比為11.02%外,其余組合占比均低于10%(不考慮“不限選考科目”的40.08%)。特別是理學、工學、農學、醫學4個門類中,有很多招生專業(類)的選考科目要求由選考“物理”變成選考“物理+化學”,這4個門類要求選考“物理+化學”的整體比例達到90.8%。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在《指引》的要求下,高校相同專業的選考科目要求“趨同”,但由于不同高校對專業大類的設置不同,選考科目要求也會存在差異。以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擬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目錄》中“經濟統計學”為例:絕大多數高校要求考生選考物理,但華中科技大學、新疆財經大學、對外經貿大學等高校則要求考生選考“物理+化學”。在這份目錄中,要求必須選“物理+化學”組合的專業數量最多,達到8591個,占所有專業總數的45.65%;“不限選考科目”共8204個專業,占所有專業總數的43.59%;而要求“物理”必選的專業共有1024個,占所有專業總數的5.44%。從總體數據來看,如果考生的選科組合中包含物理和化學兩個科目,就可以滿足約95.17%的專業選考要求。
當然,高校會在招生當年根據實際情況在各省份統籌安排具體的招生專業,具體招生專業及計劃數應以招生當年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公布的為準,考生應密切關注高校選考科目要求的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