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歷史外國史考點(2)
2020-02-19 19:51:04高考網整理
三、科學革命
科學發現始終是在繼承與突破傳統認識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1、近代天文學革命
1543年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建立起一個新的宇宙體系——日心體系。不僅改變了那個時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
伽利略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的杰出成就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牛頓的經典力學
牛頓系統地總結了前人的成果,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力學定律。1687年,,牛頓出版了力學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場大飛躍。牛頓力學定律以嚴格的數學方法和邏輯體系把宇宙間的運動統一起來,對人類解釋與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牛頓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以及與之有關的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牛頓力學的創立,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牛頓力學和熱學引發了以英國工業革命為起點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牛頓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還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牛頓創立的經典力學,經后人不斷補充發展,日臻完善。在此基礎上,光學、熱力學、電磁學、天體物理學等學科取得長足進步,把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推進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
3、達爾文與進化論
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建立起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嚴密的生物進化理論。1871年,達爾文發表了《人類的起源》。生物進化論從根本上顛覆了上帝造人說。
1863年赫胥黎發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解剖學的角度論證了人猿同祖的學說,進化論逐漸被科學界普遍接受。
4、現代科學革命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完整地提出來狹義相對論。1916年,他又把勻速運動體系的狹義相對論進一步推廣到加速運動參考系中,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隨著物質運動速度變化而變化。四維時空和物質的分布相聯系,時間、空間、運動、質量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相對論的提出,極大地擴展了物理學應用的領域,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地看待世界的途徑。
量子理論是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愛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論,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原子的量子理論。這樣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量子力學建立起來。量子理論是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量子學對化學、生物學、醫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科學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帶來了許多劃時代的技術創新。
20世紀,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不僅標志著現代物理學的革命性變革,而且標志著人類認識能力的提升,改變了人們看世界的角度、方式和思維。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攀上了新的高峰,擴展到宏觀宇宙和粒子世界。
理論的突破帶動了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四、科技革命
1、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由于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棉紡織業發明和使用大機器生產,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代替手工工場。動力機器的革新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生產力大大提高并引起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和促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2、第二次科技革命:由于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9世紀70年代同時在幾個發達國家發生了新的科技革命,一些落后國家也迅速采用新技術成果,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電力、內燃機、新交通工具、電訊、化工等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迅速應用到工業生產,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使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亞非拉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把全球卷進了世界市場。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后各國對高科技的迫切需求和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的形成,20世紀40、50年代開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出現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茖W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五、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1、市場經濟模式
以英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對市場不加干預,認為市場自身能自動平衡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主張自由經營、自由貿易、自由競爭,注重開拓海外市場,通過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展、兩次工業革命等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并成為市場的主導。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工業國可以從全世界范圍內獲得它們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并傾銷工業品或進行投資,它們之間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它們中的一國發生經濟危機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世界。這樣,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建立(英法美和俄德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亞洲除日本外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又重新受制于列強)。
2、國家干預經濟模式
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政府通過法律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大規模干預,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緩和階級矛盾。羅斯福新政措施與凱恩斯主義基本一致。當商品供給大于需求時,刺激消費和投資;當需求大于供給時,限制投資和消費。在社會政策方面,建立社會福利制度。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時期重點是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但是也導致片面、僵化等一些弊端。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具有歐美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國家能夠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實行有力的宏觀調控。
5、關于經濟發展的一些認識
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并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在古代,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經濟形態,并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分離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
新航路的開辟,使西方人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逐步建立了世界市場。在兩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大增,并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0世紀是經濟體制不斷創新與調整的時期。美國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表現出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歷經坎坷,其國力一度與美國抗衡,但由于政策失當,導致了聯盟的解體。
20世紀50年代后,中國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各種地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紛紛建立,世界經濟出現許多新變化。
制度創新、社會變革與經濟革新、技術革新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