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熱點時評16篇(2)
2020-02-17 11:59:53網絡整理
—《和音:攜手匯聚“和”的正能量》
中國的春節,正日益成為全球共享的歡樂時刻。在以色列,主要旅游景點被春節主題標語和背景板等裝飾一新;在馬耳他,“歡樂春節”系列活動現場喜慶熱鬧;在比利時,盛裝巡游的舞龍舞獅隊伍穿街過巷;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著名地標性建筑巴特羅之家點亮“中國紅”……隨著中國農歷庚子年的到來,世界的節慶氛圍愈發濃烈。
無論是中國的春節,還是春節的中國,都極具美感。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阿祖萊所指出:“中國春節慶;顒右宰蠲利惖姆绞秸故疚幕鄻有。”在中國度過10余個春節的埃及學者侯薩穆·法魯克贊嘆,中國人渴望回到期待已久的家鄉,看看年邁的父母,共享團圓年夜飯……“這就是家的味道”。隨著春節的文化內涵溫潤國際社會,這份“美感”不僅帶來了歡愉,更引發人們的思考。
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系、涵養家庭的和美氛圍,“和”是春節的精神意蘊。春節文化能走向世界,正是因為它承載著人們對和平、和諧、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種追求是不分國界、不分民族的。
透過春節時令的“小窗口”,世界領悟中華文化“和”的底色。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到“協和萬邦”“講信修睦”的和平信念,再到“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的中國智慧,啟發人們尋找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諸多問題的路徑,在世界引發越來越多的共鳴。
透過春節時令的“小窗口”,世界看到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春節意味著新一年的到來,意味著新的希望,人們期待通過辛勤耕耘迎來更好的日子。”智利圣地亞哥市市長費利佩·亞歷山德里之言道出了對中國心志的理解。世界從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輝煌成就中,從中國戰勝一個個風險和挑戰所創造的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中,讀出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情懷。
透過春節時令的“小窗口”,世界同享中國發展紅利。中國不斷擴大開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帶給世界巨大的商機。今年1月1日起,中國對850余項進口商品開始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新增或降低凍豬肉等商品的進口暫定稅率,這意味著更多全球優質商品以更低價格直達中國消費者。盒馬近日發布的《生鮮年貨春運地圖》顯示,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百種優質生鮮年貨順利搶到了“中國春運的車票、機票和船票”,俄羅斯帝王蟹、巴基斯坦花螺、意大利奇異果、澳大利亞車厘子,還有丹麥、西班牙、德國等地的豬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農產品正在涌向中國家庭的餐桌。中國面向世界的開放合作進程,富含“和”的文化因子,激發出中國市場的強大魅力和活力。
中國春節,世界年味。春節走向世界,世界擁抱中國。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過電話向領袖和中國人民拜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布拜年視頻……在這迎接春天的日子里,世界各國攜手匯聚更多“和”的正能量,將為共同走向美好未來注入信心和動力。
第6篇
—《深入群眾見真情》
中南海連著最基層,人民領袖和人民群眾心貼心。春節前夕,領袖來到云南,與村民一起制作當地節日傳統食品大米粑粑,敲響三聲佤族木鼓送上美好祝福,走到攤位前仔細詢問春節前市場供應情況……親切的問候、感人的話語、動人的場景,令網友由衷感嘆“太暖心了”。
心之所系,行之所向。從革命老區到北國邊陲,從大山深處到胡同院落,這些年,每逢春節前夕,領袖總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察實情、問冷暖,聽民聲、送祝福。在北京草廠胡同,同街坊一起包餃子、炸饹馇、聊家常;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的飯店,與店主一起炸酥肉、磨豆花;在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察看住房、生活設施、年貨準備情況,同困難群眾算收入支出賬。領袖的身體力行,生動詮釋人民政黨“一切為了人民”的不變追求,深刻體現共產黨人“憂民、愛民、為民、惠民”的深厚感情。
“深入基層不放松,立根原在群眾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領袖曾將鄭板橋的詩改了幾個字,作為自己上山下鄉的深刻體會。對群眾的感情真一分,干部的作風就會好一尺,黨和國家的事業就會進一程。每一位黨員,都應該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奮斗。
第7篇
—《在花樣翻新的年夜飯里涵養新年俗》
鼠年春節將至,年夜飯在哪兒吃成了話題。一些餐廳的年夜飯早早被預訂一空、年夜飯半成品月銷量超7500份、私廚上門做年夜飯預訂率超50%……隨著消費升級,快捷、方便年夜飯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追求,省去復雜的準備工序,留出更多時間陪家人,“年味兒”有了新內涵。年夜飯花樣翻新,正在改變傳統的過節方式,然而略顯單調的套餐形式以及“限時餐”的尷尬,又讓人們有了新的煩惱。
年夜飯是春節的重頭戲,每一個家庭都要精心準備,葷素搭配、咸淡酸辣、老少口味等都要操心,從開始四處采購食材到除夕燒制菜肴,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既有傳統團圓和美的喜慶味道,又有隆重熱鬧的儀式感,乃是辭舊迎新不可或缺的環節。以往,年夜飯都是在家里燒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諸如餐廳預訂、私廚上門燒制、網購半成品等方式應時而出,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選擇方案。
無論是在飯店吃還是私廚上門,大都采用套餐形式,略顯單調,價格也比自己做要高一截,但是勝在省時省力,又有專業廚師燒制,菜肴品質有保證,還是能夠被接受的。事實上亦是如此,花樣翻新的年夜飯套餐越來越火,比如很多知名餐廳都需要提前預訂,有的甚至要提前半年之久,還有嚴格的時間段限制,即便如此還是“一桌難求”,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新式年夜飯走市場化路線,套餐價格、菜肴樣式、燒制方法、供應模式等都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不斷迭代升級,結合消費者需求探索商業模式。事實也證明,新式年夜飯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其中涉及到的問題也應該盡早規范,保證大家開開心心消費,熱熱鬧鬧過好團圓年,F在,人們接受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在諸多領域都已體現出來,年夜飯是一個縮影。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進化,消費者的興趣和消費模式也會變化,年夜飯將有更多新鮮花樣。這是一個歷史延續、傳統嬗變的過程,年夜飯、年貨、燃放煙花、紅包、拜年等傳統民俗在社會發展的進程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當下流行的新年俗。
但無論年夜飯的花樣如何翻新,各種新年俗如何演變,都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核仍是一樣的——促進家庭團圓、和美、幸福、快樂。
第8篇
—《春晚,老湯如何“煲”出新味》
作為一檔飄香了37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已經成為中國除夕夜里的特色文化符號,春晚的舞臺上儲存了國人無數的集體回憶,春晚已經成為中國人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媒介技術變革發展,融媒體傳播趨勢則為春晚帶來了更多新可能,帶來了春晚節目內容的不斷豐富、節目形式的不斷創新、舞美效果的諸多驚喜等。
春晚自誕生起便帶有鮮明的我國特色。1983年,伴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春晚應運而生。盡管當時舞臺小、節目單一,但卻激發了中國電視直播的無限魅力,為當時的文藝界注入了新的生機。此后,春晚隨社會發展而與時同行。20世紀90年代起,看電視成為中國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晚也進一步貼近觀眾,更加注重節目的娛樂性,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集體記憶。新千年后,春晚通過豐富視覺體驗、加強互動性,進一步拓展了節目內涵和儀式感。新的時代以來,春晚則愈發注重挖掘傳統文化魅力,一系列民族歌舞的創新改編等,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更加注重表達時代關切和人文情懷。在這每年一度的大聯歡中,喜氣祥和的人情味,契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觀,春晚早已成為中國“家和萬事興”文化情結的有效載體。
2004年,央視提出“開門辦春晚”的口號,后又改為“拆門辦春晚”,強調春晚要貼近基層、廣聽群眾意見,吸收各地優秀節目和人才。隨后,越來越多的草根明星、民間藝人登上春晚舞臺,春晚舞臺上高雅藝術與大眾娛樂的內容兼而有之、相得益彰,極大豐富了節目形態,同時促進了文化繁榮。迄今為止,春晚舞臺打造了諸多傳播中華文化精粹、弘揚正氣的經典作品,承擔起了時代守望者的重要角色。自1984年起,春晚舞臺唱響了《我的中國心》《故鄉的云》等經典旋律。多年來,春晚不局限特定行業和人群,突出中國多民族特色,表現群體愈發多元。2015年春晚舞臺上由聾啞演員打造的《千手觀音》,時至今日魅力猶存;2017年語言類節目《天山情》由少數民族演員挑大梁,講述了漢族和維吾爾族同胞間的故事,傳為美談。顯而易見,多元文化讓春晚具有平和大度之氣,豐富了中國年的多姿多彩。即將到來的2020年鼠年春晚,同樣值得期待。首先是在藝術上將有很大的突破,大量的新人將登上2020年春晚舞臺;其次在技術上也值得期待,5G+4K+8K+AR技術和裸眼3D技術將為觀眾帶去豐富多彩的視覺體驗。
春晚歸根到底是一種媒介產物,最初基于電視傳播,又圍繞媒介技術變革而不斷發展。對于影像內容而言,新技術的應用,豐富并重塑著視聽體驗,為春晚視覺形態帶來極大改觀。上世紀90年代起,LED大屏幕亮相春晚,并逐步演變成了精彩舞美藝術的一部分。2012年龍年春晚,全息LED屏被大規模使用,舞臺呈現出三維立體效果,為春晚節目本身增色不少。此后,伴隨視頻技術、全息投影等發展,舞美效果不斷帶給觀眾諸多驚喜。如2018年宣傳片《大美黔東南》采用VR技術,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2019年,春晚首次實現在4K超高清頻道直播,通過5G信號對4K信號進行傳輸、制作,大大提升了觀眾的觀看體驗。隨著新媒體發展,春晚也“跑步”進入融媒體時代,春晚已不局限于單一的電視屏幕,而是實現了移動客戶端、互聯網媒體與短視頻平臺等多端口、同步播出,這一跨越式改變不僅能讓觀眾在多元平臺收看春晚,而且還能實時參與互動、評論等,極大提升觀眾收看體驗。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合并后,春晚在新的廣電巨擘下,具有了更強的集群優勢,通過平臺聯動、規;\作,將電視、廣播、互聯網的優勢互為所用,春晚品牌的影響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回家團圓是春節文化的核心。春晚曾讓多少游子通過屏幕一解思鄉之苦,經過30多年的發展,春晚已不僅僅是寄托鄉愁的文藝節目,而是演化為了一種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既凝聚著全球華人的情感共識,也助力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建,增加著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的認同感。對于中國大量留學生、僑胞旅居他鄉者而言,春晚既是一種文化守護,也是一種身份認同,并起著重要的民族凝聚作用。作為韓國、日本、越南、泰國等亞洲多國的法定節日,春節期間送紅包、穿紅衣、過春節也漸成時尚,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在全球得到不斷增強。
作為一場國家級的文化盛宴,春晚肩負起了新的時代的傳播使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上,以大格局、大情懷展示著家國大愛。作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春晚也引發著全球觀眾的情感共鳴,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影響力也在傳播中得到了彰顯和提升。因此,無論是之于國內還是國際,春晚的文化力量均不可小覷。
第9篇
—《2020春晚:唱響春之聲凝聚中國心》
庚子年春晚如約而至。
不論身在冰天雪地的北方,還是繁花似錦的南國,不論和家人圍坐一爐,還是奔波在歸途,不論大屏還是小屏,春晚攜著歡樂祥和的祝福推開春的大門,定格一年最重要的團聚時刻,凝聚千千萬萬的中國心。
今年春節聯歡晚會體現人民性、民族性、民俗性、節慶性、時代性、時尚性和國際性的主旨,從舞臺美術、聯歡互動、新科技運用、融合傳播等實現全方位創新突破,在“歡樂吉祥、喜氣洋洋”氣氛中唱響春之聲。
這是我們的春晚,是中國人共享一席的團圓飯。1983年,第一屆春晚誕生,暖暖的春意將熒屏內外緊緊聯系在一起。文藝工作者與普通觀眾情如一家,團圓守歲、其樂融融。從一開始,春晚就將人民的節日、人民的舞臺作為自己的定位和品格。自此,從除夕夜全民欣賞春晚節目、點評春晚氣質,到整個春節期間好歌走紅、熱詞刷屏,春晚總能成為新春伊始最有熱度的全民話題。熒屏上的喜慶團圓與熱氣騰騰的年夜飯交相輝映,成為神州大地辭舊迎新最鮮亮的標志。
春晚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塑造了我們共同的文化記憶,滋味綿長,激蕩人心。從唱響大江南北的《鄉戀》《我的中國心》《故鄉的云》《相約98》《最炫民族風》,到膾炙人口的《主角與配角》《如此包裝》《昨天今天明天》《扶不扶》,再到諸多戲曲、舞蹈、曲藝、雜技、魔術節目,從國家大事到家長里短,從熟悉的老面孔到新人新事新創造,從回首過往到新收獲新氣象新期待……每一年的春晚,舞臺有限,時間有限,但氣象萬千,回味無限。
在春晚的舞臺,歷史與今天、年俗與時尚、節慶與國際交匯,這里有傳統中國年的韻味,也有現代中國年的律動。舉家團圓觀看春晚,回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習俗和美德,梳理一年來國家的欣欣向榮、小家庭的滿滿收獲,在外奔波的疲憊在歡欣中紓解,鄉情鄉愁在祥和中升華,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油然而生。
春晚是巨大的文化磁場,也是牢固的情感紐帶,借助現代傳播手段,與全球華僑華人同頻共振。從北京到柏林,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到悉尼,從東京到紐約,哪里有華僑華人,哪里就有春晚的身影。不論全球的哪個角落,有春晚就有中國年,有春晚就有中國情。同一臺節目,同一種溫暖,春晚上的中國人中國心中國情,化為文化的歸屬感、民族的自豪感,并不斷強化我們心中的根源意識,增強對民族文化認同,對祖國大地熱愛。
這是屬于新的時代的春晚,唱出美好生活的春之聲。“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中華民族自古把“家”與“國”緊密相連。每當歡慶佳節時,最打動人心、最溫暖人心、最激蕩人心的,總是濃濃的家國情。春節也早已超越了小家的意義,抵達家國的層面。假如我們把37年來的春晚影像連綴起來,如同翻閱一本國家相冊,這里有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的變遷,有春天的溫度、春天的播種、春天的期待。老藝術家、演藝新人、時代楷模、普通中國人,不管何種藝術形式,無論演員的年齡大小與職業身份,祝福日子紅紅火火、祝愿國家繁榮昌盛,始終是春晚永恒的主題。那些能引發幾代人共鳴的節目,歷經時間淘洗而歷歷在目的記憶,一定是激發了我們共同的愛國情,表達了我們共同的強國夢。
春晚是集結點,也是起跑線。春晚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成長,又將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出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一直藏在春晚的故事里,藏在舞臺的春之聲里,未曾改變。
“和祖國風雨同行在每一天”。正如今年春晚《再次相約二十年》所歌唱的,新春來臨,讓我們一起來書寫新的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