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歷史知識點 > 2020年高考歷史宋元時期知識點

        2020年高考歷史宋元時期知識點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0-02-17 09:43:01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知識點,供大家參考閱讀!

          01、考點提示

          1、宋元時期的政治:宋的集權措施、元的中央官制

          2、宋元時期的經濟

          3、宋元時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學、陸九淵心學

          4、王安石變法

          02、復習建議

          宋元時期的考點非常多,任何一個知識點都能出題。但重點仍然是北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王安石變法、北宋商品經濟的繁榮、理學、科技的發展。其中,理學是難點問題,我們可以閱讀一些理學家的著述、人生經歷,這對于理解教材的條條框框是有幫助的。

          知識清單
         

        宋元(10世紀中期至13世紀晚期)

        時間

        五代十國(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遼(907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

        時代特征

        國家從分裂走向    和農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政治

        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宋與    的對立,    再度統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利、弊都非常突出。

        各少數民族加快封建化進程,  ④  的進一步加強。

        對外交流進一步發展。

        經濟

        農耕經濟的繼續發展:農業、手工業繁榮,商品經濟獲得顯著發展。

        南宋時,    南移完成。

        文化

        科技繼續領先于世界。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均在本階段外傳,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的形成,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①統一,②遼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經濟重心,⑥理學,⑦心學。

          03、考點聚焦

          考點一、宋元時期的政治

          (一)政權更替簡況

        唐朝

        五代十國

        北宋、遼、西夏并立

        南宋、金、西夏并立

        元朝統一

        2020年高考歷史宋元時期知識點

          (二)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1.君主專制的強化

          宋初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2.中央集權的加強

          目的:改變唐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

          措施:

          (1)軍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抽調各地精兵充實中央禁軍(強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

          (3)財政上,賦稅除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響

          積極:鏟除藩鎮割據的基礎,維護政權的統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消極: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導致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三)王安石變法

          1.背景

          北宋中期嚴重的社會危機

          政治危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不斷起來反抗。

          財政危機:三冗嚴重;歲幣沉重。

          邊防危機:遼、西夏的威脅。

          慶歷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實行改革。主要措施有:嚴格官吏升遷;限制“恩蔭”;加強官吏的保舉和選派;裁并州縣,減輕徭役;嚴肅政令。

          2.內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

          ①富國之法:理財措施

        措施

        內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低息貸款給農民

        使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的收入

        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興修水利

        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免役法

        收免役錢,雇人服役

        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稅

        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打擊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市易法

        政府設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短缺時賣出

        限制商人控制市場,穩定物價

        均輸法

        政府協調供求關系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場,減輕百姓負擔

          ②強國之法:軍事措施

        措施

        內容

        作用

        保甲法

        十家為一保,農閑時練兵、生產,戰時編入軍隊

        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抵御遼、西夏的進攻,減少軍費開支

        保馬法

        官馬由農戶保養

        減少政府支出

        將兵法

        設專門將領訓練軍隊

        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軍器監

        專門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證了武器的質量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

        措施

        內容

        作用

        改革科舉

        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

        有利于知識分子對現實的關心,有利于統治者選拔人才

        整頓太學

        按儒家經典重編教科書;太學中考試優秀者,可直接做官;設武學等專門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學校為變法造輿論,育人才

        唯才用人

        擇優錄用,克服“恩蔭”的弊病

        選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為改革中堅力量

          3.作用

          促進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治軍事實力的壯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但由于用人不當,且觸動特權階層的利益,招致強烈反對,未能完全成功。

          (四)元朝的政治

          1.中央制度

          元朝設中書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朝后期權力漸大。

          2.行省制

          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局面的出現,元代劃分行政區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為主的做法,明確以“犬牙交錯”為主導,目的是從根本上消除行省賴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險、區域經濟之利、一方民眾之心,從而避免地方割據,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除河北、陜西、山東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長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權力較大,但受中央節制,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020年高考歷史宋元時期知識點3


          【典型例題】

          1、下列選項中,通過直接變革宰相制度來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實行分封制②西漢設置刺史

          ③唐朝實行三省制④宋朝設立參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題意在考查考生對中國古代宰相制度演變過程的把握和理解。自秦朝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皇帝掌握最高統治權為政局穩定的基礎。而宰相由于位高權重,對君權存在威脅,遂產生君相矛盾。唐宋兩朝均以分散相權來解決,而西周時并不存在宰相制度,西漢設置的刺史是地方官職。

          答案:D。

          2、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人們對此卻評價不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今介甫為政……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司馬光《家傳集》

          材料二  司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則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荊國王文公安石,適應于時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傳諸今日莫之能廢……

          ——梁啟超《王安石評傳》

          (1)王安石針對“士、兵、農、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項各舉一條)?

          (2)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三中“非大壞則不更造”和“適應于時代”的理解。

          解析:本題第一問考查對王安石變法措施的識記與理解,第二問則以兩段史料代表歷史上對王安石變法的不同評價,我們應該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積極作用和失敗原因作答。

          答案:

          (1)士:改革科舉制度。農: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兵: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商:市易法,均輸法。

          (2)“非大壞則不更造”指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維護舊制;“適應于時代”指梁啟超肯定王安石變法,主張變革。

          3、元初,中書省“省規”:三日一奏事,軍國急務不拘于此限;定時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討論,事關重大且意見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這表明中書省(  )

          A.專為處理軍國急事而設

          B.強調集體議決防止大臣專權

          C.通過分割權力強化相權

          D.任何決策之事實時稟報皇帝

          解析:根據材料“三日一奏事,軍國急務不拘于此限”說明軍國急務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時限,不能說明中書省只是處理軍國急事,元代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A項錯誤;從材料“定時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討論,事關重大且意見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說明強調集體議決防止大臣專權,B項正確;“事關重大且意見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說明不是強化相權,C項錯誤;“事關重大且意見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說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見不同時才稟報皇帝,D項錯誤。

          答案:B

          考點二、宋元時期的經濟

          (一)農業

          1.耕作制度:江南逐漸形成穩定的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水利灌溉:出現利用水力的高轉筒車。

          筒車是從低處引水到高處的提水工具,高轉筒車是筒車與翻車結合的裝置,主要安裝在上下落差較大的水邊。利用水力帶動的筒車可以晝夜不息,灌溉百畝,牛力帶動的筒車,可灌田十畝,人力效率最低,僅可灌田五畝。這些工具的發明與廣泛應用,保障了江河兩岸農田的灌溉。

          高轉筒車

          (二)手工業

          1.制瓷業:宋朝時瓷窯遍布全國,出現五大名窯,即定窯、汝窯、哥窯、官窯、鈞窯。

          2.絲織業: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

          3.民間手工業:兩宋以后,民間手工業繼續艱難發展,除紡織品外,城鄉所需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營;元朝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棉紡織品增多,改變了絲、麻、棉的紡織品比例。

          (三)商業

          1.兩宋:

          ①商業環境寬松,商品種類增加,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重要財源。

          ②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城郊和鄉村的“草市”普遍;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③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其中,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市鎮的興起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形成了龐大的市民階層,使宋朝社會出現了一種市肆風俗的文化。

          2.元朝:交通發達,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

          3.對外貿易:兩宋時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元朝時泉州是重要的外貿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四)經濟重心的轉移

          宋以后,隨著南方社會經濟的日益發達,我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江浙地區。

          標志:“蘇湖熟,天下足”、“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空間轉移:從黃河中下游轉移至長江中下游。

          時間: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原因:

          ①北方多戰亂,南方較安定;

          ②北民南遷,補充南方勞動力和傳播先進技術;

          ③南方統治者對經濟的重視;

          ④其它因素(如環境、氣候等)。

          影響: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密布。

          【典型例題】

          1、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項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

          北宋賦稅結構變化表

         

        農業稅(萬貫) 

        非農業稅(萬貫) 

        農業稅:非農業稅 

        997

        2408.1 

        1567.3 

        6040 

        1021

        2641.2 

        3874.0 

        4060 

        1077

        2021.3 

        5117.2 

        2872 

          ①農業稅的消長反映農業生產削弱的趨勢 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 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 ④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本題是一道表格型材料題,分析表格型材料題的關鍵步驟是比較,包括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就本題來說,主要是縱向比較。先分析表格,農業稅從宋初(997年)到北宋中期(1077年)中間雖然有增加但總趨勢是下降;非農業稅與我們知道的商稅信息吻合,趨勢是明顯增加的;農業稅與非農業稅的比例,由6:4到4:6再到28:72,很明顯,非農業稅的比重也是增加的。再分析組合選項,①,農業稅的消長與農業生產的削弱沒有必然聯系;②,非農業稅的增長反映工商業的發展,符合實際情況,也與材料相符;③,政府財政收入越來越倚仗于非農業稅,我們可以從農業稅和非農業稅的比例得出這一結論;④,重農抑商政策已不再實施是個錯誤的結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存在這樣的現象。

          答案:C。

          2 、唐宋時期,江南經濟迅猛發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這一轉變的主要動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劇

          C.農業技術進步

          D.海外貿易拓展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體現出商品交換場所的變化,而不能作為促進全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A項錯誤;土地集中導致自耕農數量減少,國內購買力下降,不利于農業和商業經濟發展,不是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B項錯誤;農業技術進步會推動農業發展,也會使更多的農產品投入市場,帶來商品經濟發展,是推動全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C項正確;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多為官府控制的朝貢貿易,對國內經濟發展影響不大,不是促進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動力,D項錯誤。

          答案:C

          考點三、宋元時期的文化

          (一)思想

          1.理學: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

          宋朝是春秋戰國以后另一個哲學思想發達的時代。

          背景:漢朝獨尊儒術后,儒學一直在思想界占有統治地位。可是,儒家思想以社會、家庭的道德規范為主體,理論性不強。另外,古代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只注重對儒家經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證和注解,結果儒學漸漸變得僵化和流于瑣碎。到了魏晉南北朝,玄學和佛教盛行。玄、佛都提倡心靈的解脫、對人性的探究,也比煩瑣的儒學更深入和更理論化。不少知識分子因而研究玄學、佛學,儒學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漸下降。韓愈等唐朝儒學家,已注意到這個情況,提出尊儒抑佛的主張。宋朝理學的變革,正是在儒學備受挑戰的背景下出現的。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顥、程頤(洛派);南宋的朱熹(閩派)是理學的集大成者,著有《四書章句集注》。

          思想觀點: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天理就是人倫,就是三綱五常,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具有仁、義、禮、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明道德之善。

          影響:適應統治階級政治需要,成為南宋后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還傳及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形成“朱子學”。

          2.心學

          南宋時期,一些理學家對程、朱探究真理的煩瑣方式表示不滿。陸九淵(象山學派)提出“心即理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尋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他的思想被稱為“心學”。

          陸九淵認為,“理”就像太陽、月亮一樣明顯,不用學習也能體會。因此提出“發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這就與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發生分歧。

          (二)科技

          1.印刷術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彩色套印技術。

          11世紀中葉,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經濟便捷,是印刷業的一大革新。13世紀中期外傳。

          2.火藥

          宋朝為抵御遼、西夏和金的進攻,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藥。14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產生極大震動。

          3.指南針

          北宋時指南針應用于航海。13世紀傳入西歐,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4.天文歷法

          元朝郭守敬為了編制精確的歷法,研制了簡儀等天文觀測儀器,進行了空前規模的緯度測量。編訂《授時歷》,取“敬授民時”之意,有利于指導農業生產,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定回歸年長度為365.2425天,與地球繞太陽一周時間相差無幾,1281年頒布推行,比現行公歷早三百年。

          5.農學

          元朝王禎著《農書》,重點放在生產工具的改革方面。書中詳細記載了冶金“水排”、水轉大紡車、木活字和“轉輪排字盤”等重大發明。

          (三)文學

          1.宋詞

          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增加,適應市井生活需要的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志。著名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等。

          2.小說

          宋朝供說書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新階段。

          3.戲曲

          宋代散曲在民間興起,題材廣泛,雅俗共賞,生動活潑;元朝散曲創作繁榮,與元雜劇合稱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成就最高。

          (四)藝術

          1.書法:出現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推崇魏晉書法風范,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元朝趙孟頫的行書備受世人喜愛。

          2.繪畫:兩宋時期宮廷畫院進入最為活躍的階段,畫學興起。風俗畫流行,代表作有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自元朝開始,士大夫的文人畫成就最為突出,強調表現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畫風貌的是寫意畫,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圖》。

          【典型例題】

          1、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    )

          A.格物致知    B.發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解析:本題考查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的辯論。由“支離”和“太簡”的信息可以判斷甲方是陸九淵,乙方是朱熹。陸九淵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說了很多,卻不能使人樹立起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因此,他反對埋頭書冊,主張于人生日用處直接體悟,“發明本心”,以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所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觀點,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觀點,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也是朱熹的觀點。

          答案:B。

          2 、北宋僧人契嵩說: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于治”。這反映了(  )

          A.佛教主動適應社會現實

          B.儒、佛開始出現合流

          C.佛教成為社會主流思想

          D.儒學統治地位發生動搖

          解析:據材料中“儒教‘大有為’而‘治世’,佛教‘大無為’而‘治心’體現了將佛教的“治心”與儒學的“治世”思想相結合,從而獲得了新的發展,A項正確;儒、佛開始出現合流是在唐朝,與題干時間不符,B項錯誤;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C項錯誤;儒學地位發生動搖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D項錯誤。

          答案:A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收藏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ledzixu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1000部夫妻午夜免费|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不卡| 538视频在线观看| 孕交videodesexo孕交| 久久免费看黄a级毛片| 欧美极品少妇无套实战|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男女一进一出呻吟的动态图|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欧美色图一区二区| 国产香蕉在线精彩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日本免费xxxx色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波多野结衣乱码中文字幕| 动漫卡通精品3d一区二区| 青苹果乐园在线影院免费观看完整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青草|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怡红院在线影院|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7|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男人下面进女人下面视频免费|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情侣| 香蕉视频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1视频| 67194线路1(点击进入)| 天堂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一级日本黄色片| 探花视频在线看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2020免费m3u8|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