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呼喚高質量職教(2)
2019-03-15 15:17:41中國教育報
一些代表委員也認為,人才“入口”難、“出口”不暢,是制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最大外部性因素。史立軍分析說,受“學歷至上論”的傳統觀念影響,職業院校長期以來面臨生源質量難以改善、學生畢業發展前景不明朗和工作待遇地位不高等現實困擾。這導致多個行業領域亮起了高技能人才后繼無人的“紅燈”。
以“卡脖子”的芯片為例,過去5年,我國芯片的自給率從5%上升到25%以上,我國制造了全世界75%以上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產業鏈已經融入全球。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閆傲霜不無憂慮地說,盡管我國集成電路技術取得較大進展,但與國際最先進主流生產工藝相比仍相差兩代。我國高端通用芯片市場的六成多,被摩根、波士頓、高通、英特爾等美國六大集成電路供應商壟斷,集成電路高端專用設備生產線所用裝備95%都從國外進口。如何解題,閆傲霜建議,在加強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時,有條件的職業教育機構要著手培養微電子產業的實用型技能人才,使他們成為未來的“大國工匠”。
打響人才培養質量“攻堅戰”
閆傲霜的擔心不無道理。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面臨升級轉型后后繼無人的尷尬,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正遭遇著高素質技能人才千金難求的困境。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在這場產業革命面前,中國的職業教育能否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力隊員”,關鍵在職業教育能否痛定思痛,來一場壯士斷腕般的革命。
針對校企合作不順等問題,馬國湘建議,國家有必要建立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參與的協調機制,條件成熟時甚至可考慮組建國家職業教育管理局,同時給予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讓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產業發展要求,更加實用。
就促進包括高職教育在內的高等教育資源統籌發展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建議,國家對成人高考、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統一實行注冊入學、統一畢業標準,寬進嚴出;通過制定注冊入學政策法規、構建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健全配套的投入與激勵機制,推進多種類型學歷繼續教育融合發展。同時,還要建立統一的高等教育最低質量標準,通過頒布統一的國家標準,使包括高職在內的各類教育文憑能真正做到“同質等效”。
校企合作育人,究竟怎么做才有效?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蔣昌忠舉了一個案例:他在湖南一所職校調研時發現,有知名企業把其最新式的設備都放到學校建的車間里,甚至有些企業把自己的生產線也放到學校。這樣,學生的實習實訓、企業自身的員工培訓,都可以在里面完成,一舉多得。
這幾年,經濟發達的江蘇在發展職業教育上多有嘗試。葛道凱介紹,這幾年,聚焦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社會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江蘇打了一套“組合拳”:推動普高與中職學生雙向交流,試點舉辦綜合高中班,為學生提供多樣多次選擇機會;在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方面,重點建設50所左右扎根江蘇的一流中等職業學校,并實施高職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立項建設22所省高水平高職院校;同時,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成熟而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既能回應和滿足時代需求,也能主動“下海”,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錘煉自己。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朱世宏說,四川的職業教育將圍繞當地的產業發展戰略,優化職業院校和專業布局,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提高專業與經濟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同時聚焦國家戰略,加強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能力,以服務來檢驗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