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十大超難記的專題橫向整理
來源:高中歷史 2019-02-15 16:14:36
一、專制主義的發展歷程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說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
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
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
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展
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峰
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斗爭的產物。
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1、王位世襲制
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3、軍功授爵
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統一六國后,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贏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科舉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7.行省制
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仆。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