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教案:《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二)(2)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16 18:26:12
提問:為什么給病人輸液時,輸入的是生理鹽水,而不是蒸餾水?
(讓學生略加討論再回答,必要時教師可以提示。)
講述:人體血漿37℃時的滲透壓在77kPa左右,相當于生理鹽水的滲透壓。如果大量輸進蒸餾水,將使人體內環境的滲透壓大大降低,致使細胞大量吸水,這可能會造成細胞最終無法維持原有形態甚至破裂等結果。
觀察:請仔細觀察下列演示實驗步驟。這是已靜置后的血液,也可以用離心了的血液(教師出示血液)。取甲乙兩個潔凈試管,向甲內加入血漿,向乙內加入等量蒸餾水,用酸堿試紙檢測。然后,向甲、乙內滴入等量的幾滴鹽酸溶液,搖勻后,再用酸堿試紙檢測。教師及時出示檢測結果。
講述:第一次測試結果反映血漿顯堿性;第二次測試結果反映甲內溶液不顯酸性而乙內溶液顯酸性。實驗證明,在外界影響不太大的情況下,血漿的州pH穩定在7.35~7.45之間。
上述事實表明,人體內環境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
提問:血糖濃度過低或過高,生命活動是否正常?
(回答:血糖濃度過低可能出現低血糖癥;血糖濃度過高可能出現糖尿病。)
提問:如果內環境的酸堿度發生顯著改變,酶的活性將受到什么影響?
回答:酶將不能正常發揮催化作用甚至失活。
講述:上述事實表明,內環境中各種理化因子的變動都不能超過一定范圍,否則,可能會引起代謝的障礙、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可見,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提問:內環境的穩態是如何實現的呢?
講述:初中時我們已經學過,人的體溫能保持相對恒定,是在神經系統和體液(主要是血液)的調節下,通過循環、呼吸等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實現的。
通過第六節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血糖濃度能保持相對穩定,也是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肝臟、腎等器官的協調活動共同實現的。
生活中,劇烈運動產生的酸脹感,在一段時間后會自動消失,這是為什么呢?剛做的演示實驗已表明,血漿對血液的酸堿度具有調節作用。下面我們以血漿對酸堿度的調節為例,來說明內環境的穩態是如何實現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內環境穩態概念”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提問:為什么甲試管內的溶液在滴入少量鹽酸溶液后卻不顯酸性?
(回答:略。)
講述:原來血液中有由一種弱酸和相應的一種強堿鹽組成的酸堿緩沖對。比如,劇烈運動時會因缺氧而產生乳酸,這時,血液中的碳酸氫鈉等強堿鹽和乳酸發生反應,生成碳酸和乳酸鈉。乳酸鈉可通過腎臟排出體外;碳酸的酸性小,而且它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會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對酸堿度影響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會刺激控制呼吸活動的神經中樞,促使呼吸活動增強,增加通氣量,從而將二氧化碳排出。當攝入堿性食品后,將發生酸堿中和反應,產生的鹽也可通過腎臟排出體外,所以酸堿度不變。
可見;內環境的穩態是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來實現的。
提問:請同學們小結出內環境穩態的概念。
(回答:略。)
講述: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內環境的穩態。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