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魏晉南北朝部分知識點總結
2018-01-30 13:41:43考試吧
北朝(439-581)東魏—北齊(滅于北周)
西魏—北周(滅于隋)
東晉 (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齊梁陳—滅于隋)
隋(581)
二.階段特征:封建國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現
政治
①朝代更替頻繁
②北方戰亂多(西晉八王之亂,在黃河洛陽一帶),南方相對穩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徑。
背景: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會矛盾尖銳;⑷柔然強大的威脅。
內容:⑴均田制(賦稅制度:租調制)
條件:政府能夠掌握、支付大批的無主荒地
內容:把國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承擔徭役兵役。
影響: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長制:內容:廢除舊的基層統治機構——宗主都護制,改行三長制;
設里長、鄰長、黨長,即三長;
三長直屬州郡
影響: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⑶整頓吏治:制定俸祿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遷都洛陽
意義:⑴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展,北方出現了魏晉以來空前繁榮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進程。
經濟
農業:
北方:由于戰亂,北方生產遭到破壞,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均田制,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南方:發展,和北方趨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促進農業發展(根本)。
②南方相對安定,戰亂少;
③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勞動;
表現:①稻麥兼種水路互補的作物體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積和產量大幅度提高;
③農業發展帶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④南方出現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經濟趨于平衡。
手工業:
灌鋼法(南北朝):表明我國冶鐵技術的進步
白瓷(南北朝)
商業:
總體來說不活躍,但南方商品經濟有一定發展。
北方:洛陽(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文化
思想:
A. 儒學出現危機,玄學盛行。
原因:社會動蕩,人們尋找精神寄托,轉向求佛求道;儒學本身弊端。
表現:佛道盛行;儒學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藝:
書法:魏晉南北朝,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出現士人群體,特立獨行。
特點:表現個人意境,具有寫意性。
代表: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繪畫:魏晉南北朝出現凸顯個性的文人畫。
特點:注重寫意及個性表達。
代表: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提出“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
文學:駢體文 注重對仗排比,文采華麗。
科技:
數學:祖沖之(南朝)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世界1000年之久。
農學:賈思勰(北朝)《齊民要術》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農業、畜牧業生產經驗,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種經營的寶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