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材料作文練習
2013-05-22 14:13:03冠華作文網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美國有句諺語:“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人們不能漠視數據,數據是科學的度量。
有學者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數據時代。隨著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的迅速提升,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多樣,數據的運用和創新給公民、政府、社會帶來了種種的挑戰和變革。
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800字文章。
【審題立意】
這是一篇材料引出寫作范圍的作文題。
材料共兩段話。第一段兩個句子,第一句是美國諺語,強調每個人都應該用數據說話,第二個句子有兩重意思,一是人們對待數據的態度,即人不能漠視數據,要尊重數據,不可忽視數據的存在、作用和意義;二是指出數據在科學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作用和意義:是度量,是標準。兩句話都強調了數據的真實、可信、客觀。
第二段由兩個句子組成。第一句借學者的觀點來交代“數據時代”的背景。第二句的前半句交代了數據時代的三個特點,即規模大、形式多、難辨真偽;后半句提出了在數據時代的背景下,公民、政府和社會等如何面對變革所帶來的各種挑戰。
學生必須要在材料提供的“數據”或“數據時代”的范圍內寫作。因此,學生寫作前,首先要對“數據”這個概念有自己的理解。
【現場作文】
數據為先,有所不行
美國有句諺語:“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人們不能漠視數據。我認為這是很片面的,巴爾扎克在《守財奴》中說過:金錢讓葛朗臺迷失了自我,讓他放棄了親情,愛情,難道我們就該為了數據二放棄人生中的真善美嗎?
古有仲尼曰: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而我說:數據為先,有所不行。
首先,數據不能掌控人們的話語權。雖然數據在發展中不斷成熟,人們進入了一個數據時代,但是人分為兩個層次,一位物質,另一為精神。或許,數據的運用于創新能夠帶給我們物質上的滿足,但它卻永遠滿足不了我們精神世界。有人說:“人類社會需要溫情”數據只是冰冷的數字,只有人性與真善美才是社會的永恒(原文:填滿溫情)。
其次,數據也會有出錯的時候。拉奎拉,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小鎮。一次地震前,有人感到有異動,就報給了地震局的科學家,科學家們根據儀器的顯示,并將不會有地震發生的這個消息通過媒體播送。次日,地震就發生了,8.0級的地震,死傷無數。那些親人死亡的家屬親友紛紛痛罵那些科學家,科學家也只能接受這由“科學數據”帶給他們的結果。(原文:科學家也只能接受)
數據時代,我們為發展而歡呼,同時也面臨著種種來自數據的挑戰,我們既要肯定它存在的價值,同時也不要只靠數據說話,如同冰冷的機器,讓人毛骨悚然。
數據為先,有所不行。但也不能將它排在最后,畢竟,它是人類創造出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的,所以,我們應該在數據的時代,不能只依賴于數據而活,而對我們青春路途上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不屑一顧。
數據如同一張網,既保護了我們,但同時它也禁錮了我們的“自由”,人性的自由。我們始終要明白,人事非數據所能行也,我們也有自己的勞動力和創造力,要讓世人明白,是我們創造了數據而不是數據掌控了我們。
數據為先,有所不行。情于數同行,為上上之策也。“人類史感情的動物”有人如是說,所以我們在用真情去溫暖社會,如太陽般照耀社會的同時,讓數據也如陽光般發展,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再創輝煌。
數據中遺失的風景
我們生活在數據時代,因此我們不能漠視數據。然而在這個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的迅速提升,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多樣,數據的運用和創新中數據卻掩蓋了我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數據中我們遺失了親情、友情……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如是說:“在技術化千篇一律的文明時代,人們是否和如何擁有家園”,數據時科學家的度量。在這數據化中,人們生長、生活在地球村,之間的距離是近了,而人們之間的心靈隔膜卻大了。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蕩人類在修建摩天大樓、攀登珠穆朗瑪峰、發射衛星等(征服一個又一個數據的高峰時),我們是否應該更關心我們靈魂的高度,把自己融入有血有肉的色彩……
聽說過這樣一件事:除夕時,一位老人坐在餐桌上,看到兒孫滿堂,就想和孫子、孫女聊聊天,但他們都只顧玩手機,將老人置之不理。老人無奈之下竟摔碗離席而去。世界上最大的距離莫過于我與你說話時,你卻玩手機,把我們的心靈之門關上的卻是這些數據,我們的溫情(原文:分量)似乎比不上這些數據,我們被拒之千里之外了。在古代,在科技部發達的時代,沒有電話、電腦這些數據的產物,但那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我們怎么忘了“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的纏綿之情;我們怎么忘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勸勉之情;我們怎么忘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關懷之情。這些都是他們心中真實的世界,這些風景都在數據中慢慢的遺失。
年輕人沒有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豪邁,沒有了“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氣概,沒有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憂患。因為這一切都消失在了數據中,在數據的長河中被逐步沖刷,徒留給我們的是冰冷的數據的身影,在手機和電腦中的虛幻數字的世界。
現代社會數據的確帶給了我們快速的發展,但同時也在抹殺了我們真實的思想(原文:聲音),埋沒了我們情感中最亮麗的風景線。
記得阿爾卑斯山谷中的一條標語:慢慢走,欣賞啊!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應該考據從GDP的數據中慢下來,聽聽我們心靈的呼喚,重現我們所遺失的風景。
生活的“數據化”
近日,由于北方地區灰霾天氣頻發,被稱為灰霾“元兇”的細顆粒物(PM2.5)受到空前關注。許多人都在呼吁政府盡早出臺PM2.5的評價標準。溫家寶總理最近也表示,環境監測標準將逐步與國際接軌,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對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切實感受更加接近。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數。有“數”的標準,未必是感觀上的眼見為實,而可能是習慣于對科學數據的求證。在各類統計數據中,常見到表格、數據、箭頭、報表,把它們準確制成了柱狀圖、折線圖、曲線圖,于是,人們覺得生活獲得了實證性,或者說科學性。
數據讓生活變得可測量,有時候,符號化、數據化的結果,有可能偏離生活的真實。近期的例子就是PM2.5。
空氣質量監測結果與老百姓感受不符,已表現突出。在一些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多年保持90%以上高比例,優秀空氣天數也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而與數據上的“大好形勢”不相符的是,人們抬頭見到藍天的次數并未增多,在一些“光灰”城市中,甚至連 10米以外的風景也無法辨識。
很難說,數據不符合人們的感受,就是有意為之,或者是欺騙。普通人通過藍天可見度來界定空氣質量,而掌握專業知識和一系列指標、數據的人,則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來判斷空氣質量。前者是生活的直觀,后者是邏輯的結論。你說看不見藍天,他告訴你數據說“空氣質量良好”,甚至當你肉眼見到藍天白云,數據仍可能告訴你說“還有浮塵”。這就是生活與數據之間的距離。事實上,PM2.5本身就是數據之一,在它之后,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可能有更多的檢測手段與數據被“發明”出來。
科學技術使得生活感受得到量化,因而可以被測量。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生活的數據化也許更趨于精確,但也可能背離人們的直觀感受。
數據化的生活與感受的生活之間的距離,將會永遠存在,不可能真正一致。就環境監測標準而言,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應盡可能地接近人們對藍天白云的切實感受。
【素材拓展】街頭巷尾說“數據”:
1、因為職業的原因,我比較早地接觸到了二維碼。這是一種記錄數據信息的圖形密碼,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現在使用越來越普及,大量出現在各種團購券、商品包裝、戶外廣告、雜志海報上,只要手機一掃,就可解讀其中信息。 ——北京華大智寶電子系統有限公司劉時花
2、現在微博的力量非常強大,它是一個開放性平臺,傳播范圍能無限延展,可以是普通民眾,也可以是國家領導人、知名學者,或明星和媒體精英等等,我把微博當成我的第二張臉,它是我與外界交流的一個形象的代表。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鄧濤
3、我覺得微信對我影響很大。盡管用得不多,但是它能夠實現語音和文字的融合。以前覺得發個短信打幾個字挺方便的,不過有了微信之后,發現原來發信息還可以簡單,直接對著手機說就可以了。
——濟南市展家中學語文教師盧琳琳
4、智能手機的普及給我的感受就是與世界零距離,將世界放在指尖。比如交友方面,我的同學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一些同學朋友在國外學習,雖然以前我們也可以通過電腦和普通手機進行交流,但總有些不及時,而且代價可能會比較高。現在智能機的普及能夠讓我們隨時溝通,輕松了解到對方的生活動態。看微博,玩微信,逛空間,只要你所在的地方有信號,就可以隨時溝通,而不會產生巨額費用。
——山西醫科大學大一學生宋金巖
5、網絡購物正在成為消費者喜愛的購物方式,2012年的“雙十一”大戰,令眾多網友沉迷于網購中不能自拔。或許你不知道,其實,依靠大數據分析預測能力,一些精明的零售商正在從目標客戶更加個性化和直接的層面上,特別是在重要的節日需求上,收集和挖掘消費大數據。
精彩推薦:2013高考最新作文題目預測:自利與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