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大學生不滿所學專業 報考只重學校牌子
2012-09-28 10:51:11工人日報文章作者:趙昂
盡管高校開學尚且不到一個月,但是從新生反應了解到,聽到不少抱怨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的聲音,在咨詢高年級同學以及學校后,發現想換專業困難重重。
根據教育數據咨詢和評估機構麥可思公司的調查數據,有30%的本科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而另一份相關單位的調查數據則稱有29.5%的人不滿意當年自己所選的專業。
選錯專業的代價
如今已經赴海外讀研的王楠,高考時曾一心一意想學經濟,卻不料自己被分配到了一個文科類專業。她坦言自己被分到不喜歡專業的原因是高考前太過自信,只重視報考時對第一專業的選擇,而第二至第五專業就隨意填寫了,結果被后面的專業錄取。“我很多同學都和我一樣,沒考到最理想的分數,但又沒慎重考慮‘備胎’專業,結果被后面的專業錄取時追悔莫及。”為了變相轉專業,王楠只得在本科畢業后出國讀心儀專業的研究生,但為此,她不僅付出了幾十萬元學費的代價,還要在異國他鄉用外語補上本科階段沒有學到的專業課知識。
多年從事留學生中介工作的鄭老師則告訴記者,通過出國讀研來達到變相轉專業的目的,其實也有風險,因為有的國家會擔心留學生轉專業是有“移民傾向”,進而拒簽或是在畢業后不愿意給予工作簽證。
而她的同學廖志強則采取了另一種方式“轉專業”——復讀重新參加高考,但這也讓他在大學畢業后更加苦惱。“參加工作后,我比同屆同學歷的人都大,以后到了提升時就成了年齡劣勢。有的時候,總是在想,這樣值么?”
據媒體報道,湖北秭歸一名女生在北京大學哲學專業就讀兩年后,因專業不滿意,轉專業無果遂退學參加今年高考,結果分數尚不及600分。這名秭歸女生的遭遇并非孤例,去年武漢某高校還曾發生一名紡織類專業學生因轉專業未果,揮二十余刀以自殘的極端案例。
據記者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尚不允許本科生就讀期間自由轉換專業,少數允許學生在大二時有條件轉專業的高校,不但允許轉專業的名額寥寥無幾,而且對學生大一階段的成績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并且學生的高考成績必須達到轉向的專業當年的錄取分數線,另外學生轉向的專業,通常也要求有人必須轉出,這樣才能保持各專業的畢業人數不會比錄取時多,以免在學生畢業時帶來不必要麻煩。
但據不少大學生反映,即便有個別轉專業的名額,但也常常無濟于事,一方面是本身就不喜歡學現階段專業,再要求學到成績年級前列才能轉專業有些“得不償失”,第二是偏文科類、經濟類專業轉向偏理工類專業的可能性極低,“和高考一樣,好的專業人人都搶,不好的專業沒人想轉去,想轉出去還求之不得呢。”一名部屬高校的大二學生告訴記者。
“以前家長老師總說,考上什么大學決定終身,其實現在看看真的不是這樣,沒有多少單位會因為你不是哪個大學畢業的而不要你,但完全可以因為你不是學這個專業的而不要你,學校以后可以通過考研、出國再換,但專業卻能跟人一輩子。”廖志強對記者說,“但是,我讀高三的時候,沒有人告訴我這些,老師和家長只知道催我們一個勁地‘傻做題’,從不談人生規劃。”
只重學校牌子不重專業
高校生選錯專業,與學生和家長對專業的不甚了解不無關系。在北京市一所高中從事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張老師告訴記者,她曾經建議家長,在高二暑假讓自己的孩子去自己想學的專業的就業場所去看看,體驗一下生活。
“如果你想學金融,那就去咨詢一下銀行柜員的工作狀態,因為現在本科生都要從基層崗位干起,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對專業想當然,以為學了金融就能當銀行家,跑貸款。假如這個孩子真的覺得自己以后能夠接受這樣的柜員生活,我才建議他報考。”但是,張老師發現,自己的建議幾乎沒有幾個家長聽進去,家長們都只在意應試本身,假期都忙于安排孩子去補課,無暇顧及這樣的職業體驗。而且許多家長對于專業的認識也想當然,認為孩子學了什么將來就是“什么家”,從未設想過孩子本科畢業后可能從事與想象不同的基層崗位。而當學生大學入學后,從往屆生那里得知就業的崗位情況后,往往會因此厭學,要求轉專業。
沉重的高考壓力讓職業規劃離考生相當遙遠。不得已,他們的父母越俎代庖,成了高考報考志愿的決策者。
“家長們只在意高考分數和孩子所報考大學的排名和聲譽,卻忽視專業的因素,也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愛好。他們僅僅把上了大學當做高考的最終目的,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參加高考,讀大學的最終出路其實是就業。”張老師如是說。
教育部高教司于去年9月14日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二稿)》中,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招生專業共擬分為12門類、94個專業類、469個專業,而在此次修訂之前,本科招生是依照1998年修訂的目錄,則分為11個門類、73個專業類、623個專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