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辯國進民退:工商聯人士首提限制國資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31 08:01:12
摘要:10月30日,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準入領域、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應該對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有所限制。
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公開表態,“不會。”而這一表態,也是回應8月份全國工商聯出版的《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08~2009)》藍皮書。
該藍皮書稱,國際金融危機給民營經濟帶來的副作用已經開始顯現,隨著行業壟斷的逐步強化,4萬億投資正在對民營經濟產生“擠出效應”。
正反方共同擔憂的是,如果民間投資不能充分啟動,政策的帶動效果將會受到很大影響。
從8月份國務院出臺的扶持中小企業6項措施,到9月份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29條”),再到10月份國家工商總局下發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貫穿其中的是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正會同相關部門抓緊出臺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措施意見。
10月30日,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準入領域、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應該對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有所限制。
激辯“國進民退”
對于4萬億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上述發改委人士不以為然。他表示,4萬億投資的領域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急需的,是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市場機制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也是中央財政發揮結構調整主導作用的領域,對這些方面加大中央投資力度,既有利于穩定當前增長,也有利于優化投資結構,增強發展后勁,是“與民興利”而不是“與民爭利”。
“這些領域要么是不賺錢,要么是賺錢慢,民企都不愿意投,所以不能說對民資擠出。”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張漢亞在接受《華夏時報》采訪時表示。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的弱勢是有目共睹的。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孫曉華在中國民營經濟2009高端論壇上表示,多數民營企業處于價值鏈末端,受制于人,不能有發展的主動權,多數民營企業還屬于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企業,這次金融危機當中暴露出了我們很多民營企業這方面的弊端,以至于倒閉停產。
藍皮書稱,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不是基于市場選擇而是基于行政干預的“地方國企央企化”、“民營企業國有化”現象,這一現象構成了對民營經濟發展空間的擠壓。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更是認為,全國部分地區和部分行業已經出現“國進民退”現象。
而發改委方面并不這樣認為,上述負責人強調,從4萬億元投資計劃執行效果看,政府投資的大幅度增加實際上引導和帶動了民間投資增長。數據顯示,前9個月城鎮非國有投資增長29.5%,呈穩步回升態勢,比年初回升9.2個百分點。此外,反映民間投資活躍度的房地產投資也持續回升,前9個月房地產投資增長17.7%,比年初大幅回升。
國有資本準入限制
黃孟復不贊同簡單地對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中心,進行“合并同類項”的兼并重組。他認為,中共十五大已經明確提出,國有企業在一些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里面發展,在競爭性領域內應有序地退出,“如果出現反向的運動,我認為是不正常的現象。”
藍皮書指出,國家單方面增加投資的舉措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撬動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目前,電力、電信、石化、金融等許多高利潤行業開放程度遠遠不夠,而教育、醫療、文化等產業還需打破體制性壟斷,吸引民間投資。
10月29日,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非明令禁止和關系國計民生、國家安全的行業,比如軍工,其他的都應該向民間資本開放。“非禁則入,有需則讓。”比如鐵路、電路、通訊、金融機構。特別是金融機構,引進民間資本不僅可以激活市場,還能極大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對此,張漢亞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從以往經驗看,民企進入壟斷行業,生產難度是非常大的。如石油開采、勘探和化工領域,投資量太大了,電信行業賺錢,但很難進,幾家龍頭也沒有必要找合伙人,本身行業就已經過剩了。
10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在落實中小企業扶持政策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反映一些領域準入難的問題,這方面從政策的提出和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的落實會有一個時間過程,但可以非常明確地說,我們在29條的貫徹落實中將不遺余力地確保能夠得到執行。在29條貫徹落實中,把29條具體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分解成了16個方面的任務,相關的部門正在積極準備把這16個任務落到實處。
王忠明建議,在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準入領域、降低準入門檻的同時,應該對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有所限制。反過來不應該完全限定民間資本的投入,要進一步放開,盡可能放開,要限定的恰恰是國有資本的準入。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