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學習規律: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
2009-09-27 18:26:01網絡資源
高中地理的學習規律: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
地理事物和現象是紛紜復雜的,但它的發生、演變和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組成地理環境的諸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反映了客觀世界的內在聯系。只要掌握了這些規律,那么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鞏固、深化及其應用,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學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下面就其所探討的規律性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地理形成的因果規律。在地理課中我們通過閱讀觀察就會發現,地理事物的形成規律、因果依屬關系普通存在。我們要善于啟迪學生通過由因導果、由果索因的方法,具體總結它們的因果規律。例如自然資源,其礦產資源的分布具有地質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礦規律的制約。由于成礦是在地質時期中的巖漿活動或地表物質的分異過程中進行的,因而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巖漿活動或與地理環境的特點有關:有色金屬總是分布在巖漿巖地區,煤和石油總是分布在沉積巖地區。農業資源分布也具有地理的規律性,它的形成受地表水熱條件的影響,受自然界水平分異規律的支配,在不同的地帶又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善于分析地理成因、因果規律,就能鞏固分布知識、避免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例如降水的形成,在大氣中,飽和水汽、動力和凝結核是興云致雨的必備條件。因此,降水形成的一般規律是:上升氣流或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氣流,氣溫由高變低,水汽易于凝結,降水機會較多;下沉氣流或由高緯度流向低緯度的氣流,氣溫由低變高,水汽不易凝結,降水機會較少。不難理解,在赤道低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終年以上升氣旋為主,形成赤道多雨帶和溫帶多雨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少雨帶,終年以下沉氣流為主,則形成副熱帶少雨帶和極地少雨帶;西風帶來充沛降水,信風則往往使天氣晴燥;暖溫氣流在山地的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稀少;氣旋過境時出現陰雨天氣,反氣旋過境時天氣晴朗等。這些規律的形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必然的識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