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注高考網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習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地理知識點 > 2025年高考區域地理知識點終極總結

        2025年高考區域地理知識點終極總結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2-20 22:33:48


        高考

          區域地理考試中絕對會考到的8個重要國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他們的區域定位、地形河流,全部都要識記哦!小編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了,趕緊記現在還不晚!

          日本

          1.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島、四國、九州島

          2.緯度(30度N—45度N);

          3.關東平原、富士山;

          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自然地理特征

          1.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1.27億)。

          3.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4.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5.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較均勻,氣溫的年較差較小。多梅雨、臺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強的原因:島國,深受海洋的影響,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流經,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

          (2)主要氣候類型:本州島中部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

          (3)日本群島東西兩岸的降水季節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風經日本海攜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產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較多,東岸則是背風坡。

          ②夏季:東南季風從海洋上來,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風坡。

          (4)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但自然災害損失卻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為島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側,經常受到臺風、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的影響;

          ②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區:

          ③氣候為季風氣候,在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氣象災害;

          ④地形以山地為主,多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單位面積資產密度大。

          7.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福山:日本臨海型鋼鐵工業(類似還有法國的福斯、敦刻爾克,意大利的塔蘭托,中國的寶山)。

          8.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于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木材資源較豐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有利于樹木的生長;合理的森林采養制度。

          發達的經濟

          1.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2.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內市場狹小、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島國多良港。

          3.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4.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業區。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

          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1)為什么日本將“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因為日本所需的工業原料,特別是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馬六甲海峽,許多產品的出口也經過馬六甲海峽。

          (2)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5.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因為太平洋沿岸老工業區呈“飽和狀態”。

          6.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高科技產品。

          (1)地位: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齊全,產品在國際上占重要地位。

          (2)與中國的貿易:

          從中國輸入: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

          向中國輸入:鋼鐵、電子產品以及其他工業品。

          7.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采用農業生產方式采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細作,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1)日本為什么成為世界上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

          沿海溫帶大陸架廣闊,又有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漁業資源豐富;日本擁有龐大的遠洋捕撈船隊和近海捕撈船隊,海上捕撈能力強;日本沿海養殖業發達;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

          8.日本的經濟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

          (2)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占主要地位;

          (3)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9.日本的工業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懶戶內海沿岸?

          (1)日本國內礦產資源貧乏,所需礦產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2)日本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出口國外。

          (3)充分利用島國多良港的優勢。

          (4)工業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價的海運,便于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的成本。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筑波(聞名世界的高科技中心)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高新技術為主的新興工業區)

          印度

          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

          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位于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2004年(10.65億)僅次于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農業

          1.耕地面積占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于多種作物種植。

          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2.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恒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恒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3.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為主,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大;

          ②土壤肥沃;

          ③氣候溫暖濕潤,熱量、水資源充足;

          ④勞動力豐富;

          ⑤農業歷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災害。

          4.印度的農業主要面臨水旱災害頻繁和糧食需求大兩大問題。

          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的農業密切相關,影響印度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島降水的年際變化大。

          西南季風強的年份,雨季來得早,去得晚,雨水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雨季來得遲,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為解決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恒河流域),興修水利灌溉系統,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區,則主要修建大量的貯水池等來緩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大,糧食生產的不足制約著農業結構和經濟的發展。為解決糧食不足,印度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實施了“綠色革命”,即推廣了先進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種,并且增加興修水利、化肥和農藥的投入,以增加糧食產量。近些年來,糧食己基本能夠自給。

          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1.工業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后: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件業、原子能、航天,第二軟件國,僅次于美國)。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南亞地區在每年的3-5月出現熱季,氣溫高達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時夏季很少登陸,陰雨天少,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冷氣流的南下,形成島上特有的熱季。

          自然災害

          1.為什么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

          孟加拉國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颶風也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兩河的水量大并且集中;為恒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并且地勢十分低平,排水不暢;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響,會受潮水的頂托,加大洪澇;該國人口眾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災。

          2.南亞多旱澇災害的原因?

          南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雨水的多少與夏季風(西南季風)的強弱關系密切:西南季風強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去的晚,雨水就會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夏季風來得遲,去的旱,雨水就會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其他

          1.印巴沖突(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位于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山區,面積218平方千米,人口550多萬,經濟以農業為主。

          二戰前為英屬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后為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印巴兩國曾多次發生沖突。

          1948年和1949年聯合國先后通過關于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決議,1949年劃定停火線。

          目前克什米爾地區仍爭端不斷,表現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家間的沖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沖突,其根源是英國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結果。

          2.印度板塊周圍多地震

          近些年來,印度板塊周圍不斷的強烈地震,實際上是板塊運動增強的結果,而這種增強最容易在板塊交結地帶和邊緣地帶表現出來。

          印度板塊每年向北移動4-5厘米,與亞歐板塊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區成為地震頻發區域。

          印度板塊和亞歐大陸有兩個作用的“結點”區域,一是位于帕米爾高原,二是阿薩姆地區(我國云南、西藏和緬甸交界地區)“結點”區域是板塊之間受力最強的地區,引發地震的概率相對較高。

          2005年10月8日的克什米爾地震是由于印度板塊向北移動形成碰撞,進而引發的構造地震,而2004年12月引發海嘯的印度洋地震是印度板塊北移錯動造成構造斷裂,進而引發強烈地震和海嘯。

          處于沖突和爭端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發生地震,造成的破壞極大。

          埃及

          1.地中海、紅海、蘇伊士運河(亞非分界線);

          2.尼羅河、納賽爾水庫和阿斯旺水壩

          3.金字塔、開羅(非洲第一大城市)、亞歷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領土

          1.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在蘇伊士運河以東),也是埃及領土。

          2.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

          3.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世界第一長河,發源于東非高原(白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2)尼羅河流經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濫,為埃及帶來: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羅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羅河:發源于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水量穩定。

          青尼羅河:發源埃塞俄比亞高原,流量季節性變化。

          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定期泛濫(6-10月)。

          經濟

          1.農業主要集中于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長絨棉是重要的傳統的出口商品,主要經濟支柱是石油、蘇伊士運河航運業、僑匯、旅游業。

          2.僑匯:僑居外國的人寄回、帶回祖國,以贍養家屬的款項。

          3.旅游資源:首都開羅和金字塔、亞歷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壩。

          4.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5.經濟: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現在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壩的利和弊

          利:發電、防洪、灌溉、旅游、養殖、航運等

          弊:尼羅河攜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現在農業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羅河三角洲受到侵蝕,海岸線不斷向后退縮。

          德國

          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

          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

          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為: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

          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6.歐洲西部人口大國(8245萬),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位置和地形

          1.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歐洲南北向與東西向鐵路都經過德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3.德國北部以平原為主,為什么該地農業不發達,人口較為稀少?

          北德平原,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冬季陰冷夏季涼爽、熱量不足;地勢低平,土壤較貧瘠,故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由于氣候條件較差,人口也較稀。

          4.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于農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日照時間長,河谷地區土壤肥沃,盛產葡萄、煙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兩側的山地則為森林和高山牧場。

          5.氣候:自西向東由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

          河流

          1.主要河流:多瑙河(向東流入黑海)、萊茵河(由北入北海)、易北河(向北入北海)。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美因-多瑙運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即基爾運河)是重要的國際性航運捷徑。

          2.萊茵河的航運價值

          (1)自然原因:萊茵河全年水量豐富,水流平穩,含沙量小,無冰期。這是因為萊茵河流經地區大部分為歐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勢低平水流平穩,地處溫帶海洋勝氣候區,氣溫變化幅度小,降水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

          (2)經濟原因:萊茵河干支流流經國家較多,且都是經濟發達的國家,航運需求量大,河口處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與多瑙河等河流有運河相通,這為提高航運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萊茵河沿岸的一些工業城市經過綜合整治,加強了對萊茵河的環境保護,萊茵河己經從過去的“資源開發階段”發展到現在的“休閑與審美時代”。

          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1.發展條件

          有利: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2.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為中心,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機械制造、化學、采煤、鋼鐵、紡織等。

          3.南部慕尼黑:是歐洲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有德國“硅谷”之稱。主要是宇航、飛機、微電子等新興工業。

          4.分布特點: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5.魯爾區的興衰

          (1)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于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6.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于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北部的經濟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

          俄羅斯

          1.北冰洋、波羅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

          2.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烏拉爾山、高加索山;

          3.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河流,世界最長內流河)、貝加爾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畢業了”)

          4.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亞、符拉迪沃斯托克、摩爾曼斯克、西伯利亞鐵路

          世界八大最

          1.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位于此。

          鄰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朝鮮、波蘭。

          2.較為平坦的地形:平原、高原為主。

          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3.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1)俄羅斯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暖的原因:

          ①位于高緯地區,太陽高度角小,接受太陽光和熱量少,因而氣溫低。

          ②地勢西北低東南高,受北冰洋的影響大,全年受極地氣團控制,氣候嚴寒。

          ③東部、南部地勢高,阻攔太平洋水氣流深入

          ④西伯利亞北部的封閉的盆地中,本身積累的冷空氣多,又有從山上滑下的新鮮冷空氣加劇寒冷。

          4.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于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5.資源豐富

          天然氣儲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世界第三的鈾礦(第一是澳大利亞,第二是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是世界水力資源第二豐富的國家(第一是中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凈出口國。

          6.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工業區、圣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俄羅斯主要工業區的分布

          主要工業區:莫斯科綜合工業區、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烏拉爾工業區(鋼鐵、機械)、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軍事)。

          7.農業

          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農業分布的地區優勢:

          無霜期較長;熱量較豐富;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8.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首都和城市

          1.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2.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3.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4.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5.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重要的地理特色

          1.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2.擁有歐洲最長的河流------伏爾加河。

          3.摩爾曼斯克瀕臨北冰洋,位于北極圈以北,終年不凍。

          4.西伯利亞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5.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核工業、宇航工業占絕對優勢)。輕工業不發達。農業不穩定,谷物需大量進口。

          6.主要工業區:莫斯科綜合工業區、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烏拉爾工業區(鋼鐵、機械)、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軍事)。

          7.目前工業、人口正向烏拉山脈以東遷移。

          美國

          1.兩大洋、墨西哥灣、兩個海外州;

          2.三大地形區(剖面圖):落基山脈、密西西比河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新奧爾良——墨西哥灣;

          3.大西洋沿岸(波、紐、費、華),五大湖沿岸(德、芝、底、布),大西洋沿岸(西、圣、洛、硅谷),南部(休、新);

          4.國土組成:除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外,還有2個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自然條件特點

          1.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屬于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故熱帶產品需進口)。

          2.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海港,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3.平原面積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占世界的10%。

          4.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

          5.美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哥倫比亞河(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迎風坡降水豐富)。

          6.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是世界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

          人口2.7億,白種人占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東南、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農業的現代化和專業化

          1.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1)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2)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

          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

          (3)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4)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

          2.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

          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

          b.充分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發達的工業和主要城市

          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最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并進口大于出口,海外投資多,跨國公司遍布各大洲。由于西歐、日本的興起,地位在下降。

          1.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高度發達的原因?

          (1)東北部是歐洲移民最早遷入的地方,資本主義發展最早。

          (2)礦產資源豐富。如阿巴拉契亞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鐵礦。

          (3)大西洋沿岸有許多良港。如紐約、費城等。

          (4)五大湖水運便利。(保證了鐵礦石、煤炭與主要城市高效率的運輸聯系)

          (5)平原肥沃,臨近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農業基礎好。

          (6)擁有龐大的市場。(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發達的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本身就是重工業產品龐大的消費市場。)

          2.小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規律。

          (1)歷史基礎;

          (2)礦產資源;

          (3)交通運輸;

          (4)農業基礎;

          (5)消費市場;

          (6)科技力量;

          (7)勞動力。

          巴西

          1.兩大洋,南北兩大地形,亞馬孫河、伊泰普水電站,巴西利亞、里約熱內盧、圣保羅,經度西經30—75,赤道、南回歸線

          2.人口多分布在東部沿海,白種人占一半稍多,通用葡萄牙語,信仰天主教

          國土面積廣大的熱帶國家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

          海陸位置:東臨大西洋

          面積:世界上占有熱帶最大的國家,拉美、南半球面積最大的國家

          經濟發展較快,拉美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1.農業:咖啡、甘蔗、香蕉、劍麻產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蔗糖、大豆、橘汁大量出口,小麥進口。

          2.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多分布在東南部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羅、里約熱內盧地區;能源:缺少煤、石油、水能豐富,90%來自水電。

          城市

          首都巴西利亞是新建城市,最大城市圣保羅,最大港口里約熱內盧。

          澳大利亞

          1.兩大洋、塔斯馬尼亞島、大堡礁;

          2.經度(110°E—155°E)、緯度(10°S—40°S)、回歸線;

          3.三大地形區(剖面圖)、河流;

          4.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位置和地形

          1.大洋洲最大的國家: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地廣人稀,居民以英裔為主,講英語

          2.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東部:大分水嶺,全國最大河流墨累河發源在其西側,注入印度洋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勢最低處北艾爾湖

          西部:低矮高原,占全國面積一半

          氣候與環境

          1.澳大利亞氣候呈半環狀的原因:

          (1)北部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影響,降水季節性變化。

          (2)東部迎風坡降水豐富,低緯度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亞熱帶濕潤氣候;背風坡降水減少,草原向沙漠過渡。西風帶控制區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3)南部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向內陸過渡為草原、沙漠。

          (4)西部常年受副高影響,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

          2.人口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人口城市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和西部內陸地區人口少,東南沿海氣候溫和濕潤、宜人,交通便利,開發早,工農業發達;內陸和西部氣候干燥,東北部濕熱,有大堡礁不利建設港口

          經濟與農業

          1.有現代化的農牧業和工礦業,羊毛、小麥著名世界,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煤和鐵礦石出口多,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目前,服務業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

          2.澳大利亞的農業:

          分布:國土東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區

          經營方式:種植小麥和牧羊混合經營

          3.混合農業的優點:

          (1)農場是一個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2)農民可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小麥耕作活動與牧羊活動交替進行。

          (3)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

          4.混合農業特點:

          主要是家庭農場、農場規模大、機械化水平很高,主要出口到英國。

          墨累—達令盆地農業不利條件及解決措施:

          處于大分水嶺西部,屬雨影區,降水稀少,灌溉成為農牧業的限制性條件,政府實施東水西調促進農業發展。

          特有動物

          種類:具有古老性和獨特性,如袋鼠、鴯鹋、鴨嘴獸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條件單一,缺少大型食肉類動物(天敵),動物演化緩慢。

         相關推薦:


          高考地理知識點匯總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收藏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ledzixun.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合久| 久草视频福利资源站| 67194线路1(点击进入)|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美三级91 | 欧美一级爽快片淫片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久久久| 鲁啊鲁阿鲁在线视频播放|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在线观看| 医生好大好硬好爽好紧| 欧美综合社区国产| 日本乱子伦xxxx|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动漫视频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男人影院天堂网址|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 mm131美女做爽爽爱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二区在线| 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麻豆回家视频区一区二|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一本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 欧美大片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观看a级片| 被义子侵犯的漂亮人妻中字| 国产精品户外野外| a级国产乱理伦片|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字幂| 国产精选午睡沙发系列999| 一级日本黄色片| 欧美乱大交xxxxx|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老司机激情影院| 国产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free哆啪啪免费永久| 无人高清影视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系列第一页|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