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關于中考現代文閱讀選文的思考
來源:網絡整理 2024-11-14 19:56:13
關于中考現代文閱讀選文的思考
黃本榮
來源:《語文教學通訊》
中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命制的難點是閱讀材料的選擇。一份好的中考試卷,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必須處理好各種紛繁復雜的矛盾,既要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又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價值取向。具體說來,選文時必須處理好以下六組關系。
一、處理好深與淺的關系
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首先應該有一定的深度,不能一眼看到底。也就是選文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耐讀。如果選文太淺,可選用的出題點就很少,難以命制有價值的閱讀題。硬湊幾道閱讀題,往往不能真正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真實發展狀況。但同時應該注意的是,選文又不宜太深。假設選文太深,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命題者為了考慮學生答題的可能,所設題目往往只能在文本表面滑行,其結果是,文本不能用足,好多題目與文本的深層解讀關系不大,學生即使能把閱讀題全答對,也沒能真正讀懂文本,這樣的閱讀同樣不能真正考查學生閱讀能力的真實發展狀況。只有文本深淺適宜,命題者才可能緊扣文本出題,用足用好文本,真正考查學生閱讀的核心能力。題目會做了,文本讀懂了,閱讀的能力也體現出來了。這個深淺的度,就是九年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參照的依據就是教科書的文本,應該選擇與教科書文本水平相當或相近的選文。如2008年北京市中考現代文閱讀選文《鄉間的廟會》,其文本深度相近(略低)于課本中的《社戲》等課文,既易于命題,又能很好地考查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處理好經典與時文的關系
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經典。卡爾維羅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由此可見,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淘洗后留存的精品,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作為母語學習的語文學科,理應肩負著閱讀傳承經典的重任。因此,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不應將現代文學中的經典作品拒之門外。但同時我們又要看到,《語文課程標準》中寫道:“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學生常態的閱讀不局限于經典,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自然也不應局限于經典。從另一個角度說,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中考試卷當然也應該盡力體現。經典既然是被歷史打磨而成,也就必然與當代生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學生的生活是進行時,貼近學生生活的時文美文在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方面自然就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現代文閱讀選文不能拒絕經典,可以選擇有生命力且語言沒有障礙的現代經典作品,但更應注重選擇那些反映當代生活、反映社會熱點的時文美文,做到二者兼顧。2008年貴州黔東南州中考現代文閱讀選擇了歐·亨利的經典小說《麥琪的禮物》,也就反映了命題者對此的思考。
三、處理好“文”與“質”的關系
文章以內容豐富為美,對學生我們必須要有這樣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在當前“美文”盛行、很多學生的文章缺筋少骨的背景下,堅持這一導向非常必要。中考現代文的選文,絕不能僅僅憑“文”選文,應該選擇那些文化內涵豐富,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文章,讓學生在完成閱讀測試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引導。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選文也不能道德施教成分太濃。那些道德施教成分太濃的文章往往無血無肉,讓人望而生厭,學生也就怕讀。因此,選文時我們還應考慮文字的優美流暢,選文本身要能吸引學生富有情趣地去閱讀,在閱讀中享受審美的愉悅。如2008年中考試卷中,四川資陽市選擇了劉湛秋的《雨的四季》,江蘇無錫市選擇了賈平凹的《泉》,這些選文文字都非常優美。近年來,有些城市中考試卷中堅持選擇一些兼顧地方文化特色的優美時文,倒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江蘇蘇州市2005中考選擇了陸文夫的《被女性化的蘇州人》,2008年又從《祭壇上的蘇州》節選了文章命題,都是有益的嘗試。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