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自我暗示每天默念“我一定能考好”
2024-10-17 10:22:55網絡整理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大戰又將開始,此時復習的時間越來越少,挑戰迫在眉睫,許多考生難免緊張。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心理門診主任醫師周伯榮提出,緊張、焦慮不安是考試階段最常見的心理問題。而引起心理焦慮的原因是失調的思維和行為活動,因此,要克服這種焦慮應從調整不合理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著手。
考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節心態:
客觀估計正確定位。考生對自己的應試能力須有客觀的估計,從實際出發,確定適當的考試目標和期望值,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切忌好高騖遠和與人攀比。
優化情緒增強自信。考生考前會遇到很多壓力和挫折,情緒出現波動是正常的,但考生要有意識地加以控制,并及時調整,盡量使自己心平氣和、情緒飽滿。通常的做法是通過積極的自我想象,體驗過去的成功經驗,以喚起自己的良好情緒,同時要學會放松,在出現緊張情緒時,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氣、吸氣,同時放松全身肌肉。持續做3—5分鐘的練習,也能緩解緊張情緒。對缺乏自信的考生可以在臨考前,特別是在最后幾天,每天默念幾遍“我一定能考好”、“我一定能成功”等具有積極自我暗示作用的話語,來增強自信心。另外,考前幾天,為了保持狀態,每天還要做適量的練習,但不要再做太難的題,做難題有時會挫傷自己的自信心。
引起考生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諸如考不好不能進重點高中、沒法向父母交待的擔憂,這種擔憂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影響了平時的復習和臨場的發揮。因此,在臨近考試時,考生要做到過程和結果的分離,即考生只要注重平時的復習,努力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就行了,至于考試結果則不要過多地考慮”。
既不瞻前也別顧后。此外,周伯榮強調,許多考生在考前總會設想考后失敗的結果。考生一定不要用自己以往的情感經歷,去推斷以后考試中可能出現的緊張失控狀態,這樣便會引起新的焦慮緊張,造成考試失敗。
其次,不要對考試結果作任何假設。“如果我考試失敗;如果我考不上大學;如果我不被某大學錄取……”這些心理活動看上去是正常心理的表現,但是它的核心部分能夠引起主體情緒的變化,降低行為功能,把心態引向煩亂。
如果通過以上方法還不能降低焦慮情緒,應及時請心理醫生診治,通過系統的心理治療把紊亂的心態調整過來。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