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寫作指導:展現青春激昂的風采(2)
2021-09-26 13:00:14高考網整理
(3)得知118名同學畢業后將奔赴新疆基層工作,立志同各族群眾一起奮斗,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西部建設者,我支持你們作出的這個人生選擇。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斗爭,讓00后高校畢業生經受了磨練、收獲了成長,也使他們切身體會到了“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的道理。前進的道路從不會一帆風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奮斗。同學們生逢其時、肩負重任。希望全國廣大高校畢業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
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切實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千方百計幫助高校畢業生就業,熱情支持高校畢業生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各級黨委和政府、各級領導干部以及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成長,支持廣大青年建功立業。共青團要肩負起黨賦予的光榮職責,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4)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這次抗疫斗爭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現令人欣慰、令人感動。參加抗疫的醫務人員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們有一句話感動了中國: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長輩們說:“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贊!
范文文精選
展現青春激昂的風采
“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贊!”在9月8日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現,高度贊揚朝氣蓬勃的青春力量。
風雨里成長,磨礪中堅強。在過去8個多月的抗疫大戰中,一個個年輕的身影不畏艱險、沖鋒在前,以“小小的年紀”書寫“大大的擔當”,讓青春綻放絢麗之花。
面對嚴峻考驗,一支支奮勇爭先的青年突擊隊踐行無悔的青春誓言,一張張稚氣未脫的面龐集成抗疫的青春圖譜。青年一代們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曾經在有的人眼里,我們“90后”“00后”是“長不大的孩子”,經不住風浪、挑不起大梁。然而,在疫情防控吃勁的時候,在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我們們已經成為搶救生命的戰斗員、疫情防控的宣傳員、交通道口的守門員、物資轉運的勤務員……因為目睹過前輩的舍生忘死,作為時代青年我們如今更加義無反顧:2003年非典的時候你們保護了我們,今天輪到我們來保護你們了。鏗鏘的話語,映照著挺身而出的青春擔當,令人欣慰,讓人感動。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重癥病區,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具會導致過敏紅腫,但年輕的護士并不在意,“臉上的壓痕,是最美的青春印記”;在建設現場,一項項工作爭分奪秒,年輕的戰士毛遂自薦,“我有力氣,重活讓我來”;在基層社區,登記排查、出入核驗事無巨細,年輕的黨員意志堅定,“疫情不退我不退”。風雨之中,時代青年積極樂觀,以滿腔熱血詮釋青春活力;困難面前,我們獨當一面,用所學所長寫就青春詩行。作為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青年擔負的是國家的希望、扛起的是民族的未來。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把夢想的種子撒在奮斗的土壤上,才能結出累累碩果。在《開學第一課》節目中,“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對孩子們深情寄語:“生命就是我們要珍惜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無論遭遇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青年都應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辟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青春的風采才會璀璨奪目;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青春的價值才能得到升華。從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到志存高遠的時代使命,從日常生活的盡職盡責到關鍵時刻的迎難而上,常懷憂國憂民之心,飽含愛國愛民之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青年就能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同人民一起奮斗,青春才能亮麗;同人民一起前進,青春才能昂揚;同人民一起夢想,青春才能無悔。”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展現青春激昂的風采,努力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艱苦奮斗中砥礪意志品質、在實踐中增長工作本領,青春的我們定當不負韶華,必將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