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教案:《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來源:高考網整理 2021-09-22 19:31:17
高三歷史復習教案:《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第27課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了兩極格局的解體過程,解體后對世界局勢的深刻影響,以及新的國際格局的形成和發展方向問題。第一,原有國際格局的瓦解:美、蘇為首兩極格局的解體過程以及該格局解體后對世界局勢的影響;第二,新的國際格局的逐步形成:“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學情分析:
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蘇東劇變的概況,理解蘇東劇變的實質和原因。了解多極化趨勢加強的具體表現及特點,探究其影響。通過對上述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認識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與本課相關的歷史資料、歷史圖片的閱讀與分析,提高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加強學生對抽象歷史知識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運動發展的曲折性,并總結經驗教訓,得出結論—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重點與難點:
重點: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表現。
難點:兩極格局解體的原因,以及多極化趨勢下和平與動蕩的國際關系出現的原因。
教學交流方式:
問題教學法、情境教學法。
學法指導:
適當補充熱點問題的新聞背景資料,如時政照片、紀錄片、專題片等直觀材料,盡量還原真實的歷史情境,并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收集相關歷史、現實資料,展開研究,積極參與對重大歷史問題和時事問題的分析。
教學過程:
一、多極化趨勢加強的背景——即兩極格局的瓦解:
兩極格局解體的標志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1、東歐劇變:
(1)概況:1989年至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六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均下臺成為在野黨。伴隨著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后的東歐各國,已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2)原因:
、贇v史原因:東歐各國照搬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沒有采取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措施,致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未能充分發揮,經濟發展遲緩。
、趦炔吭颍狐h和政府脫離群眾,經濟困難導致政治危機。
、弁獠吭颍焊隊柊蛦谭虻母母;西方的和平演變政策。
。3)實質: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紛紛轉向資本主義制度。
2、蘇聯解體:
。1)解體:
1991年底,俄羅斯等11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正式宣布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同時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停止存在。兩級格局隨之瓦解。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維持世界大國的地位,蘇聯需要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他上臺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改革上。但是困難重重,無法打開局面。1988年起,他轉而進行政治改革。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出所謂的“民主化”和“公開化”的政治多元化觀點。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劇了民族矛盾,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最終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發生。
。2)實質:黨內一些高級干部為社會主義所做的一次失敗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蘇軍被葉利欽所控制,表明了蘇共失去了其在蘇聯國內的統治地位,蘇聯的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
合作探究: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給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教訓。
在政治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放棄了蘇共在國內的領導地位,所以導致改革走向了誤區。
在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在思想上,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很多做法同馬列主義背道而馳。
經驗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努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二、和平與動蕩并存:
1、特征: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平與動蕩、緩和與緊張并存。
在世界總體和平的趨勢下,區域性、小規模的沖突增加,局部“熱戰”時有發生,世界局勢呈現出和平與動蕩并存的特征。
2、導致世界動蕩的因素:
(1)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壓抑的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相繼爆發。
巴以沖突、波黑戰爭、盧旺達種族屠殺。
(2)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
2003年伊拉克戰爭、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
。3)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
“9?11事件”就是最大的恐怖組織本拉登主使的基地組織發動的,它所造成的損失可能不只是世貿雙塔的倒塌,三千多人的死亡。國際恐怖主義,這顆人類文明史上的毒瘤專以大量殺傷平民制造恐怖氣氛來達到其政治目的做法,不光是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美國所要面對的,也是我們全人類共同需要面對的挑戰。
三、多極化趨勢的加強:
1、特點:
“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及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2、表現:
。1)歐盟:1992年歐共體各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正式簽訂《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歐洲聯盟正式成立。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一個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誕生。伴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歐盟的國際地位也不斷提高,它不再向過去那樣為美國馬首是瞻,而是有了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要求。
。2)俄羅斯: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取代了蘇聯在聯合國的地位,并擁有可以和美國匹敵的軍事力量。隨著國內經濟的不斷好轉,俄羅斯的國際地位有了很大改善。
。3)日本:日本成為經濟大國后,極力爭取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以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4)中國: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本課小結:
1991年12月下旬蘇聯的驟然消失,標志著兩極中的一極自行坍塌,終于導致支配戰后世界國際關系四十余年的兩極格局最后崩潰。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20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兩極格局的解體所造成的沖擊波不僅震撼著歐洲,更對世界形勢和國際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學反思:
相關推薦: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