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2)
2021-09-17 09:58:37高考網整理
(4)“十年動亂”中的國民經濟一目,建議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相關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先讓學生從感性角度了解-中的國民經濟的發展概括;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國民經濟出現困難的原因和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時國民經濟回升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極其沉痛的教訓。
(5)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并分析歸納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的經驗和教訓。
二、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課標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2)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策,認識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及對于建設-新道路的開創意義了。
②了解中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認識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重要性。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③了解中國創立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中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認識對外開放的歷史作用。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課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圖書館、網絡、咨詢身邊的親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國社會的情況,初步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
②課上運用文字、圖表、影視資料,再現歷史場景,學習和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年中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過程和成就。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闡述歷史、分析問題和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進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和重大決策,充分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艱巨性、必要性及其偉大歷史意義。通過改革開放十年初期10年間中國經濟建設的過程和成就,加深學生對黨的改革開放路線方針政策的理性認識,增強學生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信念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心。
②認識到經濟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阻礙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根據變化的形勢及時調整政策。
③樹立對外開放意識,認可和支持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并從中獲得必要的現代經濟意識,進一步思考如何應對對外開放給國家和個人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緊迫感。
重點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和偉大歷史意義、經濟體制改革
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形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建議:
(1)學生課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圖書館、網絡、咨詢身邊的親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國社會的情況,初步感受十一屆三中全會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探討、師生交談等形式。
(2)導入:教師播放《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創設歷史情境,營造輕松的歡樂氣氛,將學生的思維激活帶領學生融入歷史,走進歷史。
(3)關于“工作重心的轉移”一目,建議教師,
①利用課件展示視頻“十一屆三中全會”,及其他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讓學生先從直觀上感受這次隆重的會議;
②引導學生從思想、政治、組織三方面分析(歸納教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決策;
③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史實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并分組討論:為什么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4)關于“改革:從農村到城市”一目,建議教師:
①有關“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
A、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再現歷史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要首先從農村開始。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面臨哪些不利因素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怎樣才能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呢?
B、演示影視、圖片、文字等資料先熟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來,進一步體會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概念及意義。
C、結合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意義的認識,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投影近幾年農村出現的“拋荒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及解決之策。
②有關“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議教師提供相關文字、圖片等資料,創設歷史環境引導學生從改革的原因、主要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
(5)關于“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目,建議教師:
①、引導學生課前查閱資料,分析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和國內背景有哪些,認識對外開放的必然性;整理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
②、課上以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分組分析這一目內容,可設問如下:
第一組:A、為什么要對外開放設立經濟特區?B、何為經濟特區?C、為什么首選深圳等四個地區為經濟特區?D、經濟特區的設立和發展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
第二組:A、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以及1985年后開辟的四個沿海經濟開放區。B、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第三組:A、浦東開發的目的?B、浦東開發的條件?C、浦東開發前后的變化?
第四組:A、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B、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