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太平天國運動》教案三(2)
2019-09-19 23:32:26網絡資源
2. 金田起義及建立政權
這里面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金田起義、東鄉稱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從此,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開始了。金田起義后,太平軍由于受到清軍圍堵,轉戰至武宣東鄉。在此,洪秀全稱“天王”。之后,太平軍北上,9月攻克永安,封王建制,初步建立政權。1852年春,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北上,出廣西入湖南。南王馮云山和西王蕭朝貴先后在全州戰役和長沙戰役中犧牲。兩位將領的早逝,對太平天國是一重大損失。1853年初,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聲威大震。1853年春,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政權,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權遙相對峙,堅持斗爭長達十余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
3. 北伐、西征和東征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營以圍困天京。為了鞏固政權,推翻清朝統治,太平軍又進行了北伐、東征和西征。
北伐(1853——1855):要推翻清朝統治,直搗清政府的老窩,太平軍必須北伐。1853年,太平天國派林鳳祥、李開芳率兵北上。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行程幾千里,攻克幾十個城鎮。當北伐軍進軍北京時,朝野震動。咸豐帝慌忙宣布京師戒嚴,從各地調兵阻擋北伐軍;京中官吏則卷起金銀細軟,逃遷出城達3萬戶之多。北伐軍猶如驚蟄之春雷,震撼了華北大地。但北伐軍進行了兩年浴血奮戰,終未取得成功,最后失敗。在這里北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伐軍失敗固然因為嚴冬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但從戰術上講,孤軍深入、后援不濟,這犯了兵家之大忌,其失敗也就成為必然。當然,因為北伐是要直接推翻清政府,所以清政府必然會用傾巢之力來對付北伐,因此,北伐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敵人兵力,為西征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西征(1853——1855):要鞏固天京大本營,控制長江中游,必須西征。1853年,太平天國派賴漢英率兵西征。西征軍奪取了安徽、湖北的重鎮,然后入湖南。在湖南,太平軍與漢族地主武裝、曾國藩的湘軍交手。太平天國又派文武兼備的石達開加強西征軍的領導。1855年,鄱陽湖口戰役里,太平軍大敗湘軍,急得曾國藩要跳水自殺。經過兩年戰斗,西征軍取得了很大勝利,迅速攻占了鄂、皖、贛大片地區,鞏固了天京革命大本營。
東征(1856年):為斷絕清政府的財源,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1856年,太平天國又派大將秦日綱東征。不久,東征軍奪取揚州,破江北大營。又與石達開會師,一舉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至此,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革命聲威震撼全國。
二.《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及評價
同學們先看一下這個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的名字——《天朝田畝制度》,從字面上看它是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但實際上它不僅涉及土地問題,同時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司法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因為以土地問題為核心,所以稱為《天朝田畝制度》。它是在定都天京后不久頒布的,即:1853年冬。
那么既然它是以土地制度為核心的,那么我們看一下它是怎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哪?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這是太平天國處理土地問題的原則,也就是天下的土地歸天下的人耕種。這里的天下田,包括地主階級的土地拿來收歸公有,分給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數人口的農民來耕種。這就意味著要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而擺脫封建剝削,獲得土地是千百年來廣大農民最迫切的要求。像《天朝田畝制度》這樣,把農民的斗爭目標提出的如此明確,這還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它把農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可以說《天朝田畝制度》具有鮮明的反封建革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