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案二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9-19 10:04:37
高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案二
【考綱呈現】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與人類活動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
3.掌握陸地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4.學會應用地域分異規律,評價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教學過程】
(引入1)今天我們復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我們先來回顧近五年江蘇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高考原題。把每道題目瀏覽一遍,從這些題目中我們發現考查的關鍵詞基本都是哪些詞語呢?--自然景觀、自然帶類型、自然帶的分布規律。根據這3個考點我們要做哪些事呢?
我們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帶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3、掌握陸地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表現;
4、學會應用地域分異規律,評價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嗎?肯定有不少同學出去旅游了!應該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從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給大家!
(學生欣賞照片)海南三亞、南山竹海、哈爾濱白樺林、北京樹林茂密的高爾夫球場、內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過渡)植被是地理環境的一面鏡子,我們來對比兩張照片的植被類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張是草原,一張是森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我們一起來看地圖(可能會回答熱量、水分、氣候,師往前引導),找到這兩個位置。
總結:不同的熱量和水分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出現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帶。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