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六(2)
來源:網絡資源 2019-08-30 00:15:12
第二課時
(二)理解性教學階段
1.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俗話說要感動別人,首先得感動自己,我給同學們留下一道題,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樣了。(提問)
明確: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首先把握幾個知識點:文中的三處引用(1)《箜篌引》,請同學朗讀。這是東漢文學家蔡邕的作品。選自他的《琴操》,但是現在據韓國學者研究,這是他們的《古詩源》上記載的朝鮮悲劇。不管事誰的作品,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詩的大意是一白發狂夫披發提壺,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緊追其后,想要攔阻他,但是他還是渡河了。于是傷心的婦人在岸邊拿出箜篌,唱出這首悲涼的哀歌。《箜篌引》這一純系發自內心的作品,沒有雕飾,作為樂曲用的是哀傷凄婉的“瑟調”,樂器又是以悲著稱的箜篌。歌詞和音樂的完美結合,更加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更多的引起聽者心中的共鳴,“聞者莫非墮淚飲泣”。
表現了梁啟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他們的愛情為主線,政治變化為暗線。南明小朝廷的滅亡,標志著明朝的結束。結局一道士對男女主人公說:“兩個癡蟲,你看國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嗎?”于是兩人雙雙入道。聯系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國難當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再次表現梁啟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安史之亂后,作者聽到唐軍收復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啟超在講到此詩時“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同樣表現了他對收復祖國大好山河,實現祖國統一的渴望。
通過以上三處引用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梁啟超先生,憂患、變革、愛國貫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難理解熱心腸的含義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過語言表達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下語言特點。請同學們看課后第二題,作者說“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義要遠大,格調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文中是怎么體現的,這樣寫好不好?
明確: 本文篇幅短小,語意簡練,梁啟超事跡很多,但作者只是寫記憶中中學的一次演講。文中有四處對比寫出了記憶深刻的原因(1)梁啟超政治影響與他學術的對比(2)達官顯宦的演講和他的對比(3)梁文章、筆鋒和演講的對比。文章結尾“于是我想到從前一段經歷,筆而記之”照應開頭,言簡意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緊。如作者描寫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話,一筆帶過,這里似乎可以寫詳細點。結尾好像也有點簡單了點。當然同學們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個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確:⑴ 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⑵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⑶ 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刪“約”);
⑷ 不少人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產生……興趣)
4.總結: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描寫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用語要準確生動。同時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師,大家的文章也有錯,因此我們同學們在寫文章和閱讀時要樹立正確的批判價值觀,要仔細檢查并改正自己的錯誤。
5.作業:請大家回憶一下有沒有哪位老師的一節課或哪位同學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備、高考預測、志愿填報、錄取分數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點
盡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