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數學學習方法:高中數學學習心理障礙的形成
2019-04-13 10:12:45網絡資源
心理障礙的形成
心理障礙的形成和一切事物發展規律一樣,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在數學教學中,它以學生生理、心理素質以及原有數學素養為基礎,通過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差異呈現出來,這種差異既對學生自身數學發展水平產生作用,又形成學生間的心理差異,學生心理障礙則由心理差異的非正常發展而產生。這里的生理差異主要指學生間的身體機能、素質和心理狀況差異;學習差異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對數學知識掌握的正確性和達成度的差異;心理差異是學生個體間心理上的不平衡程度,它由生理差異和學習差異引起,由于學生間生理、學習差異互不相同,交叉呈現,因而產生的心理差異亦為多向性、復雜性和互為變換性,心理差異的某些消極因素的積淀是形成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心理障礙因學生心理差異增大、失控、發展而逐步形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還必然受到教學中其它要素的支配和刺激。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因素。
其一,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手段是能否形成學生心理障礙外部因素的關鍵。教師教學態度和教學手段的影響并非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在備課時,由于教師對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不足,設計上的不合理都會在教學時引起學生心理混亂,造成人為的心理差異。而在教學中又不注意及時獲取(或根本忽視)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反饋,使學生已經表露出的不恰當情緒,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合理調整,這樣就會加大學生間心理差異。再者,教師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對差生冷淡或有傷害學生自尊的言行,都可直接促成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加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處的主導地位,其言行既對學生個體產生影響,又對學生良好群體形成起導向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在學生形成心理障礙的各種因素中起關鍵作用。
其二,學生群體在學習中的情緒感染則起溫床和催化作用。班集體凝聚力、進取心強,對學生心理障礙形成的抵抗作用就大,反之就能促使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由于學生間情感接觸時間長,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在學生心理障礙形成中,班集體影響能量不可低估,這也是為什么要重視班集體學風建設的依據。
歸納一下,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形成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有三個:學生自身會因心理差異增大、心理失衡而演變成心理障礙;教師由于責任心不強,導致教學態度不認真及教學中的隨意性,而引發學生心理障礙;學生群體間的不良感染因素過多和不良的教學環境也會促成學生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