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從北大實行中學校長推薦制說起
2019-05-12 21:19:05網絡資源文章作者:高考網整理
姜殿軍
中學校長可實名向北京大學推薦學生,被推薦的學生經審核合格便有機會免筆試直接參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試。面試合格者第一志愿報考北大可享受降30分錄取的優惠條件。這條消息近日在網上受到熱議,某網站對此發起的網上投票結果顯示,大多數網友反對這一改革方案,認為“實名推薦制對多數人不公平”。
很多人質疑的關鍵是:中學校長能否推薦那些真正優秀的學生?此舉會不會成為某些人“走后門”的捷徑?筆者認為,一些誤解產生的原因是對北大的校長推薦制和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缺乏了解,社會應該理性地看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鼓勵高校進行嘗試和探索。
北大此舉的本意無疑是獲取有突出特長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生源。而作為中學校長,他們可以近距離、長時間地接觸學生,對本校的優秀學生狀況比較了解。因此,中學校長推薦制是一種值得嘗試的做法。
其實,從北大的操作程序來看,該校設立了多項措施保證“實名推薦制”的公正性。北大對中學校長要進行篩選和考察,不是所有的校長都有推薦資格;對獲推薦學生的資格將進行審核。獲得推薦資格的校長和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名單將在北大招生網及所在中學公示,弄虛作假的中學和學生都將被取消資格。這些措施可以回應質疑的聲音。
另外,就被推薦學生來說,獲得推薦只可能免筆試,他們還要參加面試,而且只有高考成績達到一定分數要求才能被錄取。這與一些人“推薦就可上大學”的理解相去甚遠。大家還要看到,自主招生的名額是有限的。比如,北大計劃通過這種新辦法招收的學生,不超過明年本科招生總人數的3%。優秀學生即使未獲推薦,也可以通過自薦方式申請北大自主招生,或者通過普通高考報考北大。
質疑一種做法是容易的,指責社會誠信缺失也不困難,但如何建設誠信體系卻是一個難題。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高校招生承載著引領社會風氣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說,北大試行中學校長推薦制,為社會加強誠信意識提供了一個契機。校長推薦制是對校長的一種考驗。他們必須維護自己和學校的聲譽,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名校認可自己,認可自己推薦的學生。這一做法能否取得成功?我們可以在實踐中檢驗。
推廣開來,我們應該用發展的、改革的觀點來看待高校自主招生等改革舉措。自主招生是擴大高校自主權、深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選拔優秀創新人才的新探索。自2003年至今,高校自主招生試點不過數年,這一招生方式還需要不斷完善。我們看到,高校已經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清華等5所名校今年聯合自主招生,北大也和港大、北航聯合進行自主招生筆試。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往年考生四處趕考的問題,減輕考生的負擔。部分高校還為邊遠地區貧困生參加自主招生提供往返路費等優惠條件。當然,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關系到整個高招工作和高校的聲譽。除了高校、中學、學生要加強自律外,它也需要來自招生考試部門、新聞媒體乃至整個社會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