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匯總
2019-04-12 13:02:24本站原創
高考地理大題易混知識點
天體與天體系統
天體——宇宙中各種物質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體、彗星、星云等都屬于天體。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所構成不同等級,構成天體系統至少要有兩個天體,如地月系、太陽系等。
區別——天體是獨立的個體,天體系統是多個天體的集合。
恒星日與太陽日
恒星日——指地球以恒星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準恒星的時間間隔,是地球真正的周期,時間為23小時56分4秒。
太陽日——指地球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地球上的某點順地球自轉方向連續兩次對準恒星的時間間隔,是晝夜交替的周期,時間為24小時。
高考地理答題易混知識點
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
晝夜現象——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質造成的。
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極晝、極夜地區除外)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區晝夜長短產生周期變化的現象。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與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三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條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條件,如日地距離適中、地球體積質量適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必備高考地理解題易混知識點
水庫建設:要考慮庫址、壩址及修建水庫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選在河流較窄處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區,“口小”利于建壩,“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因為工程量小,工程造價低);
②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地方,盡量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誘發水庫地震;
③考慮占地搬遷狀況,盡量少淹良田和村鎮。
④還要注意修建水庫時,水源要較充足。
1、引水線路:
注意讓其從高處向低處引水,以實現自流,且線路要盡可能短,這樣經濟投入才會較少。
2、交通線路選擇: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既要考慮距離長短,又要考慮路線平穩(間距、坡度等),一般是在兩條等高線間繞行,沿等高線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減少坡度,只有必要時才可穿過一、兩條等高線;盡可能少地通過河流,少建橋梁等,以減少施工難度和投資;避免通過斷崖、沼澤地、沙漠等地段。
高考地理解題易混知識點
光照與熱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來自太陽輻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日照時數的多少,而影響日照時數的因素主要與晝夜長短、天氣、海拔高度有關。通常太陽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時數越長,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區,農作物光合作用強,單產高,比如新疆的長絨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熱量——是指某一地區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所能獲得的熱量,它是太陽輻射和地表、大氣各種物理過程的綜合結果。一個地區的熱量主要取決于緯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來說,緯度低,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多,熱量高;緯度高,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少,熱量低。熱量狀況最直觀的描述就是溫度。 區別——光照充足的地方,熱量不一定豐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
地方時、區時、時區、北京時間、國際標準時間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個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不同。
時區——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其中東西12區各半個時區。
區時——國際上規定每一時區都采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這種時間稱為區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采用的標準時間,即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國際標準時間——即0度經線的地方時也稱格林尼治時間或中時區的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