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在歷史各個階段的特征及制度詳解(2)
來源:高中歷史 2019-03-25 18:30:06
【具體史實】
1、政治上: 秦朝滅六國,統一全國;建立皇權至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確立皇帝制度與三公九卿制;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頒布《秦律》。漢朝:漢初采用郡國并行制;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中朝”、設刺史、實行“推恩令”;實行察舉制選官。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
2、經濟上:
農業:重農抑商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漢代田莊;行“泰半之賦”農學;著作《氾勝之書》;西漢發明犁壁、耬車、耦犁等先進農具和代田法、壟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兒井和東漢王景治黃河;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有休耕和兩年三熟制;
手工業:兩漢出現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煤炭作燃料;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水排;東漢晚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業:秦漢統一了貨幣,但又嚴格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運活躍,對“市”管理嚴格,商業區和居住區嚴格分開,全國性商業中心形成:長安和五都,外貿發展:絲綢遠銷歐洲,獲“絲國”稱號;
3、文化上:秦朝“焚書坑儒”;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時形成以“大一統”、“天人感應”為核心的新儒學,并確立正統地位,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
(1)思想專制,秦朝 “焚書坑儒”, 漢初“無為而治”。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一統、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君權神授、罷黜百家…,仁政和綱常),使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繪畫得到很大發展,奠定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形成東方特色的實用科學,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九章算術》、天文學(渾儀是望遠鏡發明前世界上最先講的天文觀測工具,地動儀)、造紙術的發明、《氾勝之書》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科技的巨大貢獻。秦小篆,漢隸、楷書;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的“漢賦”成為主要文學體裁。繪畫門類豐富,壁畫、帛畫;《夫婦宴飲圖》是杰作。太學出現、察舉制。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古代中華文明的曲折發展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
【總特征】:
政治: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體制,選官:九品中正制;
經濟:精耕細作農業技術成熟;南北經濟發展的差距縮小,江南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并趕上北方;以北方黃河流域為中心農業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思想:儒學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取得新發展,科技文化取得輝煌成就,不少領域繼續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具體史實】
1、政治:政權更替頻繁,封建國家大分裂,局部統一出現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體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選官:九品中正制;
2、經濟:
農業:《齊民要術》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杰出農書;出現間作、套作的復種技術,綠肥種植是耕作技術一大成就;三國時馬均發明翻車(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國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術形成,直到今天人們基本上都沿用。江南得到開發,開始趕上北方。
手工業:發明灌鋼法,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并燒制出成熟白瓷;
商業:社會動蕩,北方商業波動性大;南方商業小幅發展,商稅及其相關稅種成為東晉南朝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南方商業有所發展,出現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
(1)佛教盛行、道教廣為傳播,儒學面臨嚴峻挑戰但吸收佛、道精華取得新發展——“三教合一”;士人群體的形成
(2)科技文藝: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書法和繪畫:進入自覺發展階段,楷書完善、草書成熟、晉代盛行行書,書法家王羲之和《蘭亭序》;繪畫理論精辟,顧愷之“以形寫神”,士大夫畫家活躍,文人畫注意以形寫神,畫家顧愷之和《女史箴圖》;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伴隨著佛教的興起,云岡石窟、龍門石窟也顯示了輝煌的雕刻藝術成就。敦煌莫高窟開始出現。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