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難點突破,文言文文句翻譯題答題技巧
2018-12-24 19:05:10網絡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間關系,注意特殊句式。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后通順。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于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③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④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⑤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一、文言文翻譯的標準:信、達、雅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把握大意,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三遍法
注意:只有在直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旨的情況下,才在相關部分輔之以意譯。
三、文言句子翻譯的方法:留、補、刪、換、調、選、固、意。
1.單“變”雙法:古漢語單音節詞,變為現代漢語雙音節詞。
2.替換法:古今異義詞,變古語為今語。
3.保留法: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4.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翻譯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
5.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包括:①數詞后面增加量詞②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③補充行文省略的內容,如關聯詞語等。
6.調位法: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短語后置等。
7.意譯,既是一種翻譯的方式,也是一種翻譯的方法。意譯的情況:
①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
②緊縮復句或言簡意豐的句子,需分開翻譯或補充。
③為了增強語勢而用繁筆、渲染、鋪陳手法的句子,譯時要凝縮。
8.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重視語境
四、如何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
1.字形推斷法(形訓法)
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且形聲字占80%以上,“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有利的條件。常見形旁的詞義指向:從“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詞義與五行有關;從“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與兵器有關;從“馬、牛、羊、豕、犭、鳥、蟲”者與動物有關;從“讠(言)、辶(走)、忄(心)、彳(行)”者與人的行為有關。其它還有:禾——五谷、貝——金錢、皿——器具、纟——絲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i)——鳥雀、冖——籠罩、歹——死亡、月——肉、頁——首、目——眼、尸 ——身體……
2.語境推斷法
高考考查的實詞90%以上是具有多義性的,因此在翻譯時要緊緊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斷。
如高考試題要求選擇文末“子訪得之”的“訪”字的意思:A.咨詢,B.探望,C.尋求,D.訪問。聯系上下文內容,李衡臨終告訴兒子,自己生前曾購置有“千頭木奴”,只有“尋求”一義合適,其余三個義項均不合文意。
3.課文遷移法
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解釋,其實課文中已出現過,可聯系課文相應遷移。
如:(1)高考“揚州辟從事吏”同課文的“連辟公府不就”中的“辟”;(2)高考“飛騎因番請見,先涕泣不自勝”同課文的“沛公不勝杯杓”中的“勝”;(3)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同課文“向使六國各愛其地”中的“愛”;(4)“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同課文的“便言多令才”。(5)高考“城之不拔者二耳”基本與“拔石城”同;(6)“齊人追亡逐北”完全同《過秦論》中的“追亡逐北”。
4.成語印證法
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義,聯系成語,加以印證,對判斷文言詞義會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勢拔五岳掩赤城(出類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號內詞語加點字的意義是我們平時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語詞義,就能推斷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義。
5.對句判斷法(語言結構推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于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 。我們可據之進行判斷。
①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跬”與“小”對應,從足,即推斷為小步,半步)
②追亡逐北(“亡”、“北”對應,均為潰敗。常用“敗北”,北即敗)
③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以”對應“用”,被任用)
④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腰”與“戴”對應,動詞,腰
戴)
⑤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字義同“滅”字)
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憂勞:憂思勞苦;逸豫:安逸享樂)
6.語法分析推斷法
根據漢語語法知識,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
如《鴻門宴》中“范增數目項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狀語,后帶賓語,用如動詞,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僅理解為“看”,應該理解為“用眼睛示意” 。
【補充】
1.通假推斷法:準確地判斷通假字。
2.鄰字幫助法(根據相鄰的字來推斷詞義)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的,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是偏義復詞,一是同義復詞。
五、題型歸納
9.【文言實詞題】將給出的詞義帶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 從沒有聽說過的實詞釋義往往是對的,干擾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