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高考,創新人才培養如何發力(2)
2018-12-12 17:40:29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對于先天條件不利地區,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成為學校發展的堅實后盾,發揮主導作用,推動政策傳導、資源共享,積極搭建平臺,為大中銜接創造條件,讓改革惠及更多學生。”方芳說。
新高考改革為拓寬高中與大學的銜接面提供了絕佳機遇。隨著三位一體招生、綜合素質評價、“雙一流”等改革措施的逐步推開,高中不能再只埋頭“分數”,而大學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權決定選拔哪些學生進校。大中銜接、貫通培養,逐漸成為大學、高中的共同選擇。
2017年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值得記住的一年。這一年,首屆“工科班”29名畢業生中,14人赴哥倫比亞大學、杜克大學等世界名校深造,14人進入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國內名校深造。
“這些學生并不是高考入學時成績最突出的學生,但在4年的培養中,學習成績、科技活動、學生社團等方面表現極為突出,更難能可貴的是體現出了蓬勃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李家俊說,這得益于學校試著將人才培養向前延伸了一步。
作為17所國家試點學院之一,2012年天津大學精儀學院探索在全國中學范圍內舉辦工程科學夏令營和冬令營活動,通過開展名師科技前沿報告、顛覆未來科技實踐活動、自我職業生涯啟蒙計劃、大學校園文化生活體驗等特色活動,探索基于統一高考、引入多元化評價、著眼于潛力的學生錄取選拔機制,旨在選拔具有學科特長(物理)和專業志趣的學生,為新工科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選拔學生時我們不只看分數,還看對專業是否有興趣、是否有潛質,在輸入層面避免成為面向拔尖學生的‘培優班’。”李家俊說。
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方芳看來,大中銜接符合人才發展規律和教育系統性、連貫性的要求。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人的全面發展一定是根據自己興趣愛好的多樣化選擇,大中銜接為學生提供了高選擇性的培養方案,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適合的路徑去發展。”方芳說。
高中教育階段一方面對接基礎教育,為學生持續發展打基礎;一方面對接高等教育,為大學輸送合格人才。“新高考背景下,尤其是創新人才培養不是只看分數就能選拔出來的,更多的是看一個人的思維能力、核心素養、求新求異的能力,這些都需要將培養過程向前延伸,需要加強大學與中學的協同培養。”杭州第二中學校長尚可認為。
在2014年上海和浙江省出臺的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中,一大特點就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
如何推動學生知識向能力轉化?
課堂是改革主陣地,自主探索、付諸實踐是重要途徑
新高考改革后,在錄取方式上“兩依據,一參考”將逐漸推開,除了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之外,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性逐漸凸顯。
然而,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重說教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學校輕社會、重應試輕素質,新高考改革錄取中綜合評價的納入,在某種程度上對學校教育教學形成了倒逼壓力。
“當前很多地方一直在提讓學生自主學習,但學習如果總是發生在學校內部,學生學的是課本,一天天圍繞著課本、教室、文本資料,怎么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寧波二中校長黃興力看來,能力養成必須走出課堂,走向自然和社會。
為此,寧波二中探索變革學習方式,基于“問題解決”的“月湖尋寶”項目成為一個重要抓手,通過“問題學習、合作學習、主題學習以及無限制自主學習”四種方式,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黃興力舉例說,“跨學科融合”的主題學習,可帶領學生以月湖調查為主題進行探究學習,涉及語文、歷史、地理、藝術等多門學科的融合,通過學生的調查,可以看到學生學習方式已經從單一的學科學習走向跨學科的融合,真正使學生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無獨有偶,南開中學“義工制管理模式”與傳統學生課外活動最大的不同,就是真正地“服務社會”。
“高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專業知識,他們在課程活動中真正地體驗社會,擺脫了以往預設類活動的‘游戲感’和‘模擬感’,使其工作更具有實際價值,使其能夠直接看到、體會到自身工作的實際成果。”南開中學教務處主任助理姚衛盛說。
推動學生知行合一的關鍵點在哪里?“能不能促進知行合一,推動學生知識向能力轉化,關鍵在教師。”張金毫不諱言,教師要有這種意識、知識儲備,要培養學生綜合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現在看來,效果并不好。
張金是江蘇省生物特級教師。從踏上講臺開始,就注重實踐教學。在他看來,生物課不能在課堂上了解生物,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生物。為此,教植物學時,張金首先會自己到田間地頭考察路線,了解植物分類、特性,然后帶著學生走一路、講一路;講食用菌就帶著學生親自種食用菌;在學氣象觀察時,帶著學生做航模、船模……
“要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哪些是有缺陷、不方便的,用我們的知識加以改造,這才是學習。而教師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而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在張金看來,促進學生從知識向能力轉化,教師首先要會學習、會研究,而不僅僅是機械地教學。
在陳維賢看來,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關鍵是如何做,在于教師能不能把新課標的理念落實到行動上。
“比如2017年語文新課標提出的任務,教師能不能理解透?如何設置專題,開展項目式學習?怎樣在實踐中完成教學?這些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能力。”陳維賢說。
此外,在他看來,促進學生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教師要有這個能力和意識,教學評價也要改革,評價方式單一、狹隘、不多元,也是導致轉化不足的重要原因。
面對“錢學森之問”,蔡小雄描述了他記憶深刻的一幅漫畫場景:老師在講臺上對所有學生發出了一個指令:爬樹。下面坐著的學生有猴子、大象、鱷魚等。
“要求猴子爬樹是自然的,但大象怎么爬?鱷魚怎么爬?”蔡小雄說,真正好的教育是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學生,現在我們是用一種方法教50個學生,流水線上培養的人才,怎么可能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因材施教講了千年,但真正實施的機制并不完善,千里馬應該有不一樣的培養方式。”蔡小雄建議,在高中階段,對特別突出的孩子可建立免修免考機制,壓縮基礎課程時間;在競賽方面,專設機構引進人才擔任教練;與初中和小學對接,實現人才培養一體化。
事實上,自2008年教育部啟動珠峰計劃已過去10年,經過多年實踐,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院士發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最難的在于從“應試教育”到“自主創新”思維的轉變。
“基礎教育階段老師手把手教的多,學生自主探索的比較少。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學生有自主探索、創新的能力。”朱邦芬說,因而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堅持興趣驅動、興趣第一,只有學生真正想做、想學的,才能自我驅動,主動鉆研,這個過程要向前延伸,而不能等到大學再開始。
關注高考網微信公眾號,獲取最新高考報考新聞和備考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