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案:《物體的內能》教學設計(一)
來源:網絡整理 2018-11-21 13:11:56
高二物理教案:《物體的內能》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物體的內能
(2)知道物體內能的組成
(3)知道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分析一:教材先由所學知識推出分子動能的存在,并說明分子動能與溫度的關系,再又分子力說明分子勢能的存在,最后總結出內能的概念
分析二:分子勢能在微觀上與分子間距離有關(宏觀上表現為體積),當分子間距離大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力表現為引力,此時增大分子間距離,分子力作負功,分子勢能增加;當分子間距離小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力為斥力,此時減小距離,分子力還是做負功,分子勢能增加;由此可見分子間距離等于平衡距離時分子勢能最小,但不一定為零,因為分子勢能是相對的.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如上圖所示.分子勢能可與彈性勢能對比學習,分子相距平衡距離時相當于彈簧的平衡位置,但對比學習時,也要注意兩者的區別.
分析三:比較兩物體內能大小,需要考慮到分子平均動能、分子勢能和分子總個數.分子平均動能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平均動能越大,溫度越低,分子平均動能越小.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宏觀上表現為體積)有關,分子間距離改變(宏觀上表現為體積改變),分子勢能改變,但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體積)的關系比較復雜:分子間距離增大,分子勢能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即體積增大,分子勢能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因此我們不能單從體積的改變上判斷分子勢能如何改變,而是往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分析四:機械能與內能有著本質的區別,對于同一物體,機械能是由其宏觀運動速度和相對高度決定的,而內能是由物體內部分子無規則運動和聚集狀態決定.例如放在桌面上靜止的木塊溫度升高,其機械能不變,而內能發生了改變.
教法建議
建議一:在分析物體內能時要充分利用前三節所學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由舊有知識推導出新知識.
建議二:在講分子勢能時,最好能與彈簧的彈性勢能進行類比學習.
建議三:在區分機械能與內能時,最好能舉例說明.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