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個你以為的“冷門專業”未來可能成金飯碗
2018-11-15 15:56:33新浪教育綜合
在大學里,有一些專業被稱為“冷門專業“,之所以稱為冷門,要么是報考人數極少,要么是招生極少,還有些是近些年開設的新專業,鮮為人知。
但是萬萬不可小看它們!風水輪流轉,如今一些冷門專業開始逆襲了!
造成專業冷門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為就業環境艱苦、危險系數高,有的是因為傳統觀念忌諱,有的是因為招收人數少、學生不敢填報,還有的,則純粹是專業名字惹的禍。
現在就讓我們來盤點那些開始變熱門的“冷門專業”吧!
哲學專業
曾經,哲學專業一直是文科狀元的理想。如今,這曾經的“思想殿堂”卻成為調劑專業的“收容所”。
從招生人數來看,哲學專業不及1萬的招生人數僅是工學招生人數的零頭,大多還是被“調劑”的。
當今的學生和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都帶著“功利”的眼光排斥哲學專業,同時又有很多工作不對哲學專業開放,導致了該專業遇冷。
但是哲學專業也在“冷”中求變! 2017年11月24日,財政部、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通過實行資金分類管理,建立間接成本補償機制和績效獎勵制度,下放預算編制和調劑權限等方式,力求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教師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
同時不少高校的哲學院系開始了自己的交叉學科實驗項目。例如,北京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中國人民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建立了多院系聯合培養的PPE專業(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武漢大學建立了打通文史哲界限的“人文科學試驗班”等。
北京市教委年初發布的《2016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北京地區在本科及以上就業中,哲學專業的就業率最高,竟達到99.02%。
開設高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南開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黑龍江大學、浙江大學等。
博物館學專業
“你是學什么的?”
“博物館學。”
“這個專業之后能干嘛?修文物?給人看風水?”
“……”
對博物館學專業認知度高是這個專業爆冷的重要原因,同時很多人認為該專業就業比較窄,主要是博物館部門和考古部門,而且本科畢業很不占優勢,所以很多同學很多都考研了。
不過這些情況都在改善,2017年2月,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人群覆蓋率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同時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明確,“十三五”時期,培養各類文博人才達到1.8萬人次以上;在文物重點領域培養領軍人才20名以上;每年舉辦專業技術培訓班10個以上;新增文物保護修復人才700名以上;舉辦貧困地區文物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培訓班30個以上。
這其中,收益最大的便是“博物館學”專業,以及相關的考古學專業、科技考古專業、歷史專業、古典文獻學專業、圖書館專業等。可以預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高峰,有這么多機會,還發愁就業嗎?
開設高校: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蘭州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
聽力學
還有這專業?是的,你沒有聽錯,不過,這個和考試的聽力沒有半點關系,是正兒八經的醫學類學科。
聽力學專業之所以冷門與在中國起步較晚有很大關系。聽力與言語康復學是自二戰之后開始快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主要研究聽覺生理、病理及康復方法,旨在幫助聽力損失者恢復聽力。在中國,直到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聽力學本科教育。
2001年9月,浙江中醫藥大學首次招收四年制本科聽力學專業學生30人,這是在全國首次開設聽力學專業。
以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為例,這是一門與生物科學、電聲學與語言學、醫學等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學科,學生課程也是復合型的,包括聽力學、醫學、高數及心理學課程等,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
如今聽力學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也是社會的稀缺人才。
開設高校:浙江中醫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濱州醫學院、中山大學新華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等。
殯葬專業
由于傳統觀念的諱莫如深,有的家長、考生對殯葬打心底里排斥。事實上,這個冷門專業是就業市場上不折不扣的“香餑餑”。
殯儀館屬于事業單位,進入殯儀館工作的畢業生基本上都能得到事業編制,有很好的待遇和福利。經社會市場調查發現,從殯葬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大型城市年薪甚至可達到18萬元。就業率更不成問題,2016年,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現代殯葬專業平均每個畢業生都能拿到3到4個對口職業。
不過,即使如此,殯葬專業多開在職業院校中,愿意從事該行業的畢業生也是寥寥無幾。
開設高校: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北京社會職業管理學院,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原民政部重慶民政學校),武漢民族職業學院,福建民政學校,遼寧民政學校,河南民政學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