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教案:《百家爭鳴》教學設計
來源:3edu教育網 2018-11-11 09:30:07
百家爭鳴
【內容標準】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掌握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學習所得,進行推理分析,主動探究問題的答非所問案,并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等方法學習有關問題。學生要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地比較、概括和闡釋
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表現予以及時而恰當地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介紹,使學生對這一中國文化史上的光輝時段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本目重點、難點】
重點: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難點:聯系相關史實,判斷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過程
補充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
(1)“百家爭鳴”的含義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
所謂“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漢書·藝文志》上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表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于是,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表自己的見解。
(2)“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社會原因
第一,在經濟上,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觀點各異的現象;加上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人們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條框的束縛和制約,盡可以暢所欲言。
第三,在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私學的興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在社會上,一批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社會力量被稱為“諸子百家”。
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繁榮的局面,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階級關系劇烈變化,奴隸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
明確:一定的思想觀念是一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在它的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的。
理解: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間辯證關系
(3)“百家爭鳴”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一、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的生平介紹: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對他的尊稱。孔子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歷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歷二月十八日,享年73歲。孔子3歲喪父,17歲喪母,生活十分慘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奮好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擔任過下級官吏和地方官,政績十分顯著,五十多歲時擔任司寇,成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后在55歲左右仕途失意,官閑居家。之后孔子離開魯國,周游列國達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然而屢遭冷遇,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最終未能實現。于是,孔子開始專心從事文化教育活動,為改造社會培養人才,并在教育上獲得了巨大成功。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教師可引導學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圖。孔子晚年對《詩》《禮》《書》《易》《樂》《春秋》進行了整理,是為“六經”,即儒家的經典,對發展儒家文化、繁榮學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孔子的思想:
(1)“仁”和“禮”的學說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在《論語》一書,“仁”字的出現達一百多次,說明“仁”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維護周朝的“禮”
主張貴賤有“序”,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著名主張,這是孔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在論述他的教育對象時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也就是說,只要是主動親自帶著干肉到我這里來登門求教,就表示有尊師重道之意,我就沒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識和學問傳授給你。這與奴隸制“學在官府”,“禮不下庶人”的嚴格等級制的教育制度有著質的區別,是劃時代的進步。
孔子的私學打破了受教育對象的地域、族類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尤其是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適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動了春秋以來的學術下移運動,壯大了士階層的隊伍,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發展。(引入當今世界文化遺產“曲阜三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響,同時,也可借此培養學生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還可以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在語文課上學過的《論語》的有關篇目)
(3)《論語》和“六經”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適應時代要求的情況下有所創新,為儒學的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他曾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自認為是儒家學派的正宗。一生以教書為主,也曾游說于各諸侯國。晚年著書立說,他的言論被整理成《孟子》一書。
(2)孟子的思想:
引導學生看史料歸納其主要思想:有關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曰:“人無有不善。”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善論(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學說雖然是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但孟子強調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產,使民有恒產,又有恒心地安于生產生活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系統的“仁政”思想。孟子認為,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君輕民貴(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是勸說統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奪他們。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展。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也是孟子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
4、荀子的思想
(1)荀子,名況,戰國晚期趙國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兩位有名的學生:一位是杰出的學者韓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荀子的思想
引導學生看史料歸納其主要思想:有關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師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惡論 (荀子為什么說“人之性惡”呢?荀子說:人餓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勞了便喜休息;苦飯不愿吃,破衣不愛穿,辛苦的事不樂意干;愛聽好聽的音樂,愛看好看的顏色。順著這些天性,人就不會循規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惡的。)
“君舟民水”的觀點 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為后來歷代有見識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制天命而用之”重要思想
深入討論“禮”的思想
有關“性善論”、“性惡論”的說明:“性善論”、“性惡論”的觀點,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質和內涵。人性從客觀上說,是隨著人的生存環境而變化的;從主觀上說,是隨著人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人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
探究:列表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處和不同處。
思想家 |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
同 |
仁的思想 |
愛人 |
仁 政 |
仁義 |
民本思想 |
為政以德 |
民貴君輕 |
君舟民水 |
|
異 |
人性論 |
性相近 |
性善論 |
性惡論 |
二、老莊之學
1、完成下列有關的基礎知識
(1)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該學派認為世界的根本是什么?處世方法是什么?
(2)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法內容表現在哪里?老子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抱有什么態度?
(3)天下萬物沒有界限和差別是莊子提出的什么思想?
2、老莊之學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
3、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老莊之學產生的社會基礎
老子長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亂,禮壞樂崩,社會正面臨著一場大變革。面對這一切,他消極悲觀,提出一個回復到“小國寡民”的遠古時代的主張,“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他所向往的這種理想社會,實際上不過是保留著原始公社遺跡的早期奴隸社會。這顯然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沒落階級的消極思想
莊子的思想比老子更為消極,是戰國中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思想代表。
三、法家思想
1、完成下列有關基礎知識
(1)法家改革思想特點和社會根源?
(2)李悝變法的內容有哪些?中國古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是什么?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在變法的政治實踐中戰國法家逐漸形成了哪些派別?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誰?他還提了哪些主張?
2、法家如何論述改革的意義的?我們應當怎樣認識這種思想的價值?
答:“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異則備變”,通過變法改革適應社會發展。這種改革的思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體現了進步的歷史觀。
3、韓非還主張實行法治,要求 “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韓非的這些主張,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采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四、墨家的主張
1、完成下列有關基礎知識
墨家學派的基本特征?墨家學說的主旨是什么?墨子提出了哪些主張?墨家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哪里?什么是墨子的“三表”?墨子建立的中國最早的邏輯學術語有哪些?
2、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劇烈動蕩的歷史階段,為什么會出現思想文化活躍的局面?(教參)
3、討論“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解題關鍵: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
思路引領:現實影響和長遠影響。
答案: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沒有當時的“百家爭鳴”,中國后來的思想文化就不會五彩繽紛。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長的過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并在日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