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高考變化:不分文理 采用“3+3”模式
2018-09-25 11:13:13深圳商報文章作者:徐麗
變化一: 不分文理,數語外必考,采用”3+3“模式。
傳統高考,史地政為文科,理化生為理科,考生只有兩種選擇。新高考3+3模式:語數外三科必考,這三科以外的科目,提供“6選3”,即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學科中選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考生共有20種組合選擇。
變化二:學考納入,選考科目“6選3”,按等級賦分計入高考成績。
將學考(相當于高中生的畢業考試)納入高考招生選拔體系,實行平行考,一考兩用,既用于評價學業水平,又用于高考招生。選考科目不直接將卷面分計入高考總分,選考不同的科目卷面分數缺乏可比性,根據等級進行選考賦分,計入高考總成績。
變化三:多次考試,外語和選考提供兩次考試機會。
除語文、數學外的4門課程都有2次考試機會,其中外語10月、6月各一次,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選考科目4月、10月各一次,成績2年有效。部分省份新高考實行第一年是只提供一次選考機會,完善后是2次。
變化四:志愿填報和錄取環節與傳統高考不同。
傳統高考按批次分批填報志愿、分批錄取,新高考改革后,以浙江為例,變為按考生成績分段填報志愿、分段錄取;從學校平行志愿變為專業平行志愿。普通類高校考生可填報80個專業平行志愿,專業平行志愿投檔,將依據考生位次、志愿順序進行。計算機對考生所填報的80個志愿一次檢索,一旦符合投檔條件即直接投檔到該院校專業,專業調劑將成為歷史。
四類學生將在高考中獲得新機遇
那么新高考會給哪些學生帶來新機遇,打開新的升學通道呢?金鑫告訴記者:“一共有四類學生是非常適宜新高考改革的,如果你屬于這四類學生將會遇到新的機遇。”
第一類是學習自律和學習主動性強的學生,因為增加選課的組合,學校將會實行選課走班制,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和鞭策會變得越來越少,在沒有老師的督促和耳提面命情況下,學生自律性高,學習主動性強的孩子會占優勢。
第二類是善于把握時間,學習效能較高的學生。選課之后,有的科目是要提前計入高考成績,所以教學進度會被壓縮,導致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科的學業,所以說時間安排特別好,能夠提升自己學習效能的學生會占到有利的位置。
第三類是有專門優勢學科的學生,現在高考不是唯分數論,除了看高考成績,還要看其他的綜合評價方面。如果說考生擁有自己擅長的優勢學科,比如在物理學科有優勢,在報考理、工、農、醫等專業就非常有利。在初中或者高一參加學科競賽,拿到相應的名次和證書。學生就可以通過綜合評價或者自主招生的方式,實現升學通道的捷徑,以實現低分高就。
第四類是有清晰職業規劃學生。新高考當中較注重專門化人才培養,各個大學對于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選科范圍的要求,如何選科就要立足于學生的職業規劃,先選擇專業,然后結合學科優勢進行匹配選考科目。所以就要求考生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擅長和未來的人生方向,并根據自己愛好和優勢選擇學科。
選擇學科要根據興趣和能力
文理分科已經成為過去,新的選科制度怎么辦?選錯了能改嗎?選錯了會不會影響高考?面對這些令家長感到困惑的問題,金鑫建議在選科時首先要考慮個人的學科興趣和學科能力,因為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對本學科的興趣呈正相關。學科能力是學科的核心優勢,而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科能力,學科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能否學好這門課程。
通過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未來社會人才需求與就業形勢確定未來發展方向,考慮未來報考院校和報考專業。若有兩門學科勢均力敵、難以取舍時,建議優先考慮文理搭配,因為這樣有利于全面、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