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考改革新高考投檔不再設專業調劑志愿
2018-04-10 21:39:15水母網文章作者:龐磊
上月底,我省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改革給高中帶來了機會和壓力,更給高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省教育廳高校學生處處長李霞認為,新高考將推動高校由“被動接人”向“主動選人”轉變,從“靠牌子搶高分學生”向“靠質量吸引優秀學生”轉變。新高考制度下,傳統的“招辦招生”的高校招生錄取模式遭遇挑戰。“專業(類)+學校”的志愿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勢必會加大不同高校間的專業競爭壓力。
新高考下高校從“等著招”變“主動選”
傳統的高考招生錄取模式,考生填報志愿后,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根據每所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線,把線上考生投檔到相關高校,再由高校審核錄取。高校在整個招生過程中,基本沒有話語權,也沒有選擇權。
然而新高考卻賦予了高校 “主動選人”的權力。《方案》要求,高校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培養目標,按照有利于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原則,提出等級考試科目報考要求,并提前2年向社會公布!斗桨浮方⒘烁咧袑W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旨在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客觀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高校須制定科學規范的綜合素質評價使用辦法,招生錄取時,組織相關專家對考生的綜合素質做出客觀評價,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招生工作從只看“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
此外,在本科高校自主招生中,考生需參加學校自主組織的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考核;在本科高校綜合評價招生中,考生成績由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高?己顺煽兒蛯W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四部分組成,其中高?己顺煽兒蛯W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占比最高可達50%。在高職(?)院校單獨考試招生中,招生院校對考生組織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入學考試,依據考試成績并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考生,入學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都由招生院校為主組織實施;在高職(?)院校綜合評價招生中,招生院校依據考生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成績和職業適應性測試結果,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其中職業適應性測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環節都由招生院校為主組織實施。
一個專業(類)加一所學校為投檔單位
傳統的高考招生錄取,考生填報志愿采用的是“學校+專業”方式。以山東省2017年高考志愿填報為例,考生可以填報12個學校志愿,每個學校志愿可以填報6個專業志愿和1個專業服從調劑志愿。在招生錄取時,由省級考試招生機構確定分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參照學校的招生計劃確定投檔人數,并以學校為單位將線上考生投檔到相關高校?忌煌稒n到志愿高校后,只要專業服從調劑,一般不會被學校退檔。因此,高校只要能夠獲得足夠的線上投檔考生,其校內幾乎所有專業都能通過考生志愿錄取或調劑錄取到足額學生,而且這些學生的分數都在學校的最低投檔線以上。
新高考實行的“專業(類)+學校”的志愿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對高校的傳統招生模式帶來了挑戰。“專業(類)+學校”要求考生的每個志愿都由專業和學校共同組成,例如:漢語言文學(復旦大學)、建筑學(清華大學)等。錄取投檔時,由以一個學校為投檔單位,變為以一個專業(類)加一所學校為投檔單位,投檔規則為平行志愿、分數優先,不再設置專業調劑志愿,各專業缺額計劃通過征集志愿完成。在這種志愿填報和投檔錄取模式下,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將不復存在。高校在招生過程中,每所學校的每個專業最后都會形成一條最低錄取分數線,那些不被社會認可的專業,極有可能招不到足夠的生源,而生源的缺乏必將嚴重影響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新高考將會讓高校和專業面對“等生源”到“搶生源”的嚴峻挑戰,將推動高校從“靠牌子搶高分學生”向“靠質量吸引優秀學生”轉變。
高校學科專業專家必須深度參與招生過程
傳統的高考招生錄取,一般情況下,除個別因身體原因或專業不服從調劑等原因需要退檔的考生外,其他考生會被全部錄取。錄取考生所學專業,一般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和專業志愿確定,不能滿足專業志愿的考生,最終會被隨機調劑錄取到招生未滿的剩余專業。
新高考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招生錄取模式,即由招生學校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考生。把單純的“招辦招生”變成了專家參與的“專家招生”。同時,在春季高考的統一考試招生、單獨考試招生和高職(專科)綜合評價招生中,也都把“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列為高校招生錄取工作的重點要求,進一步對專家教師參與招生提出了要求。
2020年,我省將完善本科高校綜合評價招生制度,將綜合評價招生的考生成績,由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和高?己顺煽內糠郑{整為統一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高?己顺煽兒蛯W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績四部分,且每一部分成績所賦分值均占一定比重。高校要根據招生專業特點,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學生個人的特長、能力、高中階段學習表現以及綜合素質檔案等進行重點考核和綜合測評,將學生的過程性表現和標志性成果作為考核和測評的重要內容,確定考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本科高校綜合評價招生制度的完善,要求高校的學科專業專家必須深度參與招生過程,更好地發揮“專業人”選“專業學生”的作用。
考生不用擔心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
新高考制度下,“專業(類)+學校”的志愿填報方式,突出了專業在志愿填報中的優先地位,學生的志愿填報會更加精準。由于不再設置專業調劑志愿,學生不用擔心被調劑到不喜歡的專業,保證了學生的專業選擇權,維護了學生的職業選擇權。同時,高校還可以錄取到有明確專業意向的學生。
但是,這種“專業(類)+學校”的志愿填報和招生錄取方式,會加大不同高校間的專業競爭壓力。在李霞看來,由于學生的每個志愿都有明確的專業和學校,對招生專業來說,只有那些辦學質量高、辦學效果好、辦學有特色的專業,才能得到考生和家長的認可,才會有更多的優秀生源報考,才能最終錄取到優秀的學生。相反,那些辦學質量不高、辦學效果不好、辦學缺乏特色的專業,即使所在學校水平還相對較高,可能也會因為社會認可度低而不被考生和家長接受,最終導致報考人數不多、錄取分數不高。
這種情況下,專業不再有母體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的保護,直接以真實狀態呈現在了社會公眾面前,讓考生和家長有機會通過高考志愿填報,反映對不同專業的喜愛程度,而這種喜愛程度的高低,正是高校專業辦學質量高低的最終體現。這種“赤裸裸”的競爭,給高校的專業帶來了巨大危機和壓力,倒逼專業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千方百計加強專業建設,強化專業特色,提高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