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業解讀案例展示:兒科學專業
2016-12-30 15:36:16中國教育在線文章作者:羅陽旨
兒科學專業有兩種培養方式:一是5年制,包括兒科學本科、臨床醫學(兒科學)本科;二是8年制,即臨床醫學(5+3一體化 兒科學)。
專業解讀
兒科學本科專業:為兒科醫療事業培養具有良好素質的、能從事兒科和兒童保健工作或醫學研究的兒科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成為兒科初級醫生時,能在上級醫生指導下安全有效的從事醫療實踐,并具有在兒科醫學學科領域進一步學習和深造的潛能。
專業核心內容:為兒科醫療事業培養兒科醫學專門人才,畢業生可成為兒科初級醫生。
學科門類:醫學
主要課程:前三年的課程設置與臨床醫學專業一致,后兩年的臨床課程則突出兒科特色,獨立開設“小兒內科學”“小兒外科學”“小兒傳染病學”“兒童保健學”等課程。
學制:五年。
學位授予: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就業方向: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兒科醫療、保健、臨床醫療及科學研究等工作。
臨床醫學(5+3一體化 兒科學):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以兒科專業為特長的臨床醫師。要求學生系統掌握醫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扎實掌握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和治療,初步掌握常見急、難、重癥的處理原則;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文獻,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專業核心內容:培養以兒科專業為特長的臨床醫師。
學科門類:醫學
主要課程:第一至第五年,以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兒科學為主干課程。開設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病理學、藥理學、醫學統計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小兒內科學、小兒外科學、兒童保健學、小兒傳染病學等課程。
第六至第八年,按照兒科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要求,學習相關課程,參加相關臨床實踐。
學制:5+3一體化
畢業與學位授予:第一至第五年,頒發五年制本科畢業證書;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第六至第八年,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獲得臨床醫學專業碩士學位。
就業方向:省市三級醫療衛生單位從事兒科醫療工作,或在高等醫學院校等事業單位從事兒童醫療、保健、科研、教學等工作。
專業背景
兒科學本科專業是一個情況特殊的專業,這個專業曾于1999年并入臨床醫學,不再作為獨立的本科專業開設。在并入后,少數高校依然繼續以臨床醫學(兒科學)專業方向或兒科學特色班舉辦。由于兒科人才嚴重短缺,2016年,國家衛計委協調教育部,于當年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國家衛計委共建院校率先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其他有條件的高校也增設兒科學本科專業(或方向),同時,繼續推進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
在停止兒科學本科專業獨立招生的前一年,即1998年,全國有23所高校招收650名兒科醫學專業學生。
沒有中斷兒科學本科招生或于2016年以前已開始了兒科學本科招生的高校:
首都醫科大學七年制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現為5+3)每年招生40人左右。
中國醫科大學此前也以五年制臨床醫學兒科專業特長班的形式招生。
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2013年開始在臨床醫學專業三年級學生中按照專業動員、自愿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篩選進行重新組班,作為兒科專業的特需人才進行培養。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從2012年開始恢復兒科本科招生,專業名稱為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方向)。招收的學生每年僅30人左右。〔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5年制)理科共招19人,在川招2人。貧困定向專項計劃理科共招15人,在川招2人。〕
重慶醫科大學始終辦有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招收5年制本科生,一年平均有150人左右;7年制本碩連讀一年平均有80~150人(從2015年起,改為“5+3”培養);研究生一年平均有150人左右。
南華大學2008年在臨床醫學專業開出兒科學方向。2013年以來,將兒科學等方向課程規范為4個個性化課程模塊。
南京醫科大學2013年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方向)7年制(即現在的5+3)在江蘇省招收60人。2014年起,除招收7年制學生(2015年為8年制),在江蘇省開始招收5年制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本科生。2016年臨床醫學(兒科學)(5+3),只在江蘇招收55人;另有江蘇農村專項招生計劃5人。臨床醫學(兒科學)計劃60人,在川招生2人;另有江蘇農村專項招生計劃5人。
蘇州大學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恢復招生。
廣州醫學大學于2012年新增臨床醫學(兒科學)專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12年于上海高校中率先開始招收兒科專業本科生。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是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特色班。作為學生臨床教學基地的新華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市兒童醫院均為學科門類齊全、集醫、教、研為一體的教學醫院。教育部公布的《學位學科評估高校排名結果》上海交大醫學院的本專業排名第一位。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創建于1927年,創立時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醫學院,是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國立大學醫學院。1932年,獨立為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當時中國唯一的國立醫學院。1959年,被定為全國16所重點高等學府之一。1985年,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和復旦大學合并辦學,組建成為新的復旦大學。2011年,新的上海醫學院成立,行使相對獨立的管理權限。
復旦上海醫學院自2015年開始在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設立“兒科學方向”。從2016年起,將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學方向)在招生計劃中單列,每年招生人數約為30名。同時,還將兒科醫學人才培養納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兒科學學位點建設與人才培養”項目也是上海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中唯一涉及兒科學方向的人才培養項目。
2016年增設兒科學本科專業(或方向)的高校:
山東省5所高校增設兒科方向專業,青島大學、泰山醫學院、濱州醫學院、濟寧醫學院4所高校均開設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本科專業,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開設中醫學(兒科方向)本科專業,共招生490人(其中,兒科方向本科專業招生460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學 “5+3”一體化兒科方向招生30人)。
青島大學于1978年設立了兒科專業,畢業生中涌現了葛均波院士(博導,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全國知名小兒外科專家董蒨(博導,附屬醫院第一臨床學院院長),知名小兒心外科專家邢泉生(博導,現任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院長),知名小兒內科專家李堂(博導,曾任附屬醫院兒科主任),知名小兒血液科專家孫立榮(博導,曾任小兒血液科主任)等專家。
福建醫科大學新增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專業,在福建省內本科一批次招收30人。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5+3”一體化 (中醫兒科學),招生計劃合計30人,在川無計劃。
鄭州大學提前批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專業在河南錄取30人。
河北醫科大學新增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碩士兒科學)專業,招生人數為30人。
西南醫科大學在提前批招收臨床醫學(免費醫學生)本科兒科學方向學生;在本科第一批招收臨床醫學本科兒科學方向學生。該專業學生入學后,按臨床醫學大類在同一公共基礎課平臺和專業基礎課平臺進行培養,后期可輔修兒科學方向。學制5年,限招理科生。
昆明醫科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蚌埠醫學院等等高校也于2016年新增了兒科學(5年制)本科專業(方向)。
2016年恢復兒科學本科專業招生的8所院校
2016年8所高校新增兒科學專業計劃數 |
|||||
高校 | 專業 | 科類 | 學制 | 在川 | 計劃總數 |
溫州醫科大學 | 臨床醫“5+3”一體化(兒科學方向) | 理科 | 8 | 0 | 9 |
兒科學 | 理科 | 5 | 2 | 30 | |
山西醫科大學 |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方向) | 理科 | 8 | 0 | 30(山西) |
兒科學 | 理科 | 5 | 2 | 100 | |
中國醫科大學 |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方向) | 理科 | 8 | 0 | 30 |
兒科學 | 理科 | 5 | 0 | 34 | |
哈爾濱醫科大學 |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方向) | 理科 | 8 | 0 | 30 |
兒科學 | 理科 | 5 | 0 | 24 | |
新鄉醫學院 |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方向) | 理科 | 8 | 無 | 無 |
兒科學 | 理科 | 5 | 0 | 180 (河南) | |
廣州醫科大學 |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方向) | 理科 | 8 | 無 | 無 |
其中的大多數保留了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的培養模式,且招生人數無明顯差別,保持在20~50人左右。
學科實力
中國醫科大學兒科學科規模位居全國之首,兒科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數量居全國首位。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兒科醫師培養基地和兒科學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最早被國家授予兒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后流動站。在2014年首次發布的中國醫科院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中,該學院兒科學排名第三位。近15年兒科醫生一半源于重慶醫科大學:全國培養兒科醫生6000余人,重慶醫科大學就培養了3138人。
溫州醫科大學是浙江省省屬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可溯源至創辦于1912年的浙江醫學專門學校。2013年更名為“溫州醫科大學”,2015年成為浙江省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現有4個校區。
學校1958年開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學生。是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設有臨床醫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臨床醫學類畢業生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一直位居全國前10%。
溫州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于2005 年成立,前身是溫州醫學院臨床醫學二系和兒科系。設有“兒科學”“兒科學5+3 ”等七個本科專業及后期分流的兒科方向班(本科)。
溫州醫科大學兒科本科專業此前已停止招生14年。
山西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創建于1919年的山西醫學傳習所。現有兩個校區。
學校多次易名,數次遷址。1946年8月升格為國立山西大學醫學院。1953年9月,獨立建校,更名為山西醫學院。1955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山西、江蘇、山東、浙江四所醫學院的衛生系合并組建了山西醫學院衛生系,成為全國保留有衛生系的六所高等醫學院校之一。1996年9月更名為山西醫科大學。
學校培養了以全國首枚“白求恩獎章”獲得者、“人民的好醫生”趙雪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建國為代表的醫藥衛生專業人才近9萬名。
學校現有兒科醫學系等院系。
學校設有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管理方向、健康產業管理方向)、勞動與社會保障、英語(醫學方向)等26個本科專業。
學校是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山西省首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點。
中國醫科大學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創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學校名義走完長征全程并在長征中繼續辦學的院校。
中國醫科大學1946年7月合并了東北軍醫大學(前身為哈爾濱陸軍軍醫學校)。1947年1月合并東北大學醫學院和原哈爾濱醫科大學一部分。1948年陸續建立了四所分校,后第一、第二分校合并發展為現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三分校遷回校本部,第四分校發展為現承德醫學院。
1948年11月中國醫科大學進駐沈陽,接收、合并了原國立沈陽醫學院(前身為滿州醫科大學,1911年由日本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建立)和原私立遼寧醫學院(前身為盛京醫科大學,1883年由英國蘇格蘭教會建立)。1952年10月,中國醫科大學藥學院獨立為東北藥學院(即現沈陽藥科大學)。
2015年12月成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教育部共建高校。
中國醫科大學兒科學系創建于1955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四大兒科系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底蘊。該校一直保留著臨床醫學(兒科班)和七年制(兒科班)招生層次,2016年恢復兒科學專業本科招生。本專業現設有兒內科、兒外科、發育兒科、兒科病毒室、衛生部小兒先天畸形重點實驗室和臨床遺傳代謝病研究室等,學科規模位居全國之首。擁有小兒呼吸內科、兒科重癥、新生兒科、小兒消化內科及小兒外科5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數量居全國首位。
學校臨床三系由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以及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等48個班級組成。
哈爾濱醫科大學是由原哈爾濱醫科大學(我國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于1926年創建的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1938年改名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原興山(現鶴崗市)中國醫科大學第一、二分校(其前身為中國共產黨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組建而成。
學校歷經90年的發展建設,已經躋身于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前列,是黑龍江省重點建設高水平大學、中俄醫科大學聯盟中方牽頭單位、部委省共建大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新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衛計委俄語培訓中心、黑龍江省醫學科學院、哈爾濱醫科大學中俄醫學研究中心等設在校內。
學校為國家教育部首批試辦七年制高等醫學教育的院校之一(自2015年起為八年制),是國家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的試點高校。校本部普通高等教育設17個專業: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等。
2006年學校作為國內首家醫學院校參加了國際醫學教育認證試點性評估,36項辦學指標全部達到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醫學教育全球標準的基本要求。
學校專家、學者在國際、國家級學術團體中兼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常務委員的專家達317個職位,擔任國際、國家級雜志主編、副主編的專家41個職位,其中有62人在多個國際、國家級學術團體中兼任副主任委員、副理事長以上職務。
主辦《中國地方病學雜志》、《國際遺傳學雜志》、《國際免疫學雜志》《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等6種專業雜志。
第五臨床醫學院即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位于大慶市。有19個市級重點專科,4個重點學科(兒科學、康復醫學、骨外科學、普通外科學),其中兒科學梯隊獲批“省級領軍人才梯隊”。
第五臨床醫學院本科生就業率≥98%,三級甲等醫院就業率達95%以上。專科生就業率≥90%。設有臨床醫學(兒童保健方向)等3個專科專業。
新鄉醫學院位于河南省新鄉市,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獨立建制的省屬西醫本科院校。學校淵源可追溯到1896年英國人勞海德在古城衛輝開辦的西醫診所,醫學教育肇始于1922年惠民醫院護士學校。1949年冀魯豫衛生學校及哈勵遜醫院遷入,于1950年成立平原省醫科學校。學校經1982年升格本科,定名新鄉醫學院。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校為國家臨床醫學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國家卓越醫師培養計劃試點單位。創辦有《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等5種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其中《眼科新進展》《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學校與英國伍斯特大學、澳大利亞科文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馬來西亞理工大學開展聯合培養博士項目。
廣州醫科大學創辦于1958年,是一所以醫學為優勢和特色,開展博士、碩士、本科多層次人才培養的全日制高校,也是廣東省第一批次招生和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呼吸內科排名全國第一、胸外科排名全國第七,臨床醫學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
學校設有一級學科(臨床醫學)博士后流動站。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9051人。近五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超過98%。
所屬的兒科、小兒外科綜合排名在國內位列前茅。
重慶醫科大學創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分遷來渝組建而成,原名重慶醫學院,1985年更名為重慶醫科大學。是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2015年成為重慶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計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學校有渝中區、大學城兩個校區。
有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有4個國家重點學科。
臨床醫學專業成功通過臨床醫學國際專業認證。
學校現有30多所教學醫院分布在重慶、四川及深圳等地。
學校獨立研制的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海扶刀)屬世界首創,是我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
學校與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比利時、瑞典、新西蘭、韓國、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20余所高水平大學開展研究生、七年制和本專科生聯合培養合作。與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南大學等“985工程”、“211工程”大學聯合培養長年制醫學生。
臨床醫學“5+3”一體化(兒科學)第一學年在綜合性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學習。
本科階段:第1-5年增設兒科學相關專業課程。研究生階段:培養采用理論學習、臨床輪訓與導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以臨床輪訓為主,學生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畢業證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實現“四證合一”。
臨床醫學專業(“5+3”一體化,碩士段培養方向:兒科學)碩士段專業學位培養在附屬兒童醫院完成。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于1956年由上海醫學院兒科系遷渝創建,最早被國家授予兒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博士后流動站,是首批兒科學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在2014年首次發布的中國醫科院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中,該學院兒科學排名第三位。
醫院是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外科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副主任委員單位,《中華兒科雜志》、《中華小兒外科雜志》副總編及國內10余家雜志副總編和編委單位;全國統編教材《兒科學》第六、七、八版教材主編、副主編單位。全國高等學校普通高等教育兒科專業“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兒童保健學》第三版、《小兒外科學》第五版和《兒科人文與醫患溝通》主編單位。是重慶醫學會兒科分會、兒外科分會、康復學會、婦幼營養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
醫院兒童肝移植、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異基因骨髓移植、HIFU治療實體瘤、臨床分子診斷等全國領先。
兒科學院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兒科醫師培養基地和兒科學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承擔著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教育任務。
兒科研究所是醫院科研的重要基地,為發育與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兒科藥學雜志》。
醫院堅持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積極支持各兄弟單位兒科事業發展,先后與重慶周邊地區66家兄弟醫院建立幫扶指導關系,與省外12家醫院建立密切合作關系。
貴州醫科大學地處貴陽。其前身為創建于1938年的國立貴陽醫學院,是當時隸屬于教育部的九所國立醫學院校之一。1950年更名為貴陽醫學院,2015年更名為貴州醫科大學,是貴州省唯一擁有醫學學士——碩士——博士完整人才培養體系的省屬重點高校。
1938年3月,國立貴陽醫學院應運而生,開創了貴州高等醫學教育之先河。
學校現有南、北兩個校區。 學校擁有國家衛計委臨床重點建設專科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
建校以來已累計培養5萬余名畢業生,其中研究生5000余名。
學校是蘇州大學對口幫扶高校。
國家兒科醫學人才培養計劃:
“十三五”期間,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教育為基層每年培養5000名左右從事兒科等各科常見疾病診療服務的全科醫學人才。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招生向兒科傾斜,到2020年累計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3萬名以上。
2016年起在39所舉辦“5+3”一體化醫學教育的高校開展一體化兒科醫生培養。
38所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增加研究生兒科專業招生數量,到2020年達到在校生1萬人。
到2020年,每省至少有1所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層次專業教育。
總目標:到2020年,使兒科醫師至少達到14萬人,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師數達至少到0.6人。
就業前景
人才缺口大
因兒科學本科專業停辦了17年,缺乏統計數據,但還是有一些大致的數據作參考。
我國兒科醫生缺口大約是20萬。綜合性醫院的兒科在不斷萎縮。以上海舉例,二三級醫院兒科萎縮現象嚴重,很多醫院已有5年甚至10年沒有招過一個新的兒科醫生,一些醫院因缺兒科醫生而關閉兒科。
兒科看病難,即使是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兒科醫生比例是0 .4/1000,2500個孩子才有一個兒科醫生,而美國兒科醫生比例達到1.6/1000。全國兒科醫生比例在0.23/1000。在鄉鎮醫院中兒科醫生有本科學歷的只是少數。不少醫療機構中兒科醫生由成人內外醫生兼顧診治兒科患者。
進入全面二孩時代,兒科醫生將會更加緊缺。全國計劃到2020年累計招收培訓兒科專業住院醫師3萬名以上,依然存有大約17萬的人才差距。
目前來看,兒科學專業就業率極高,如南京醫科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兒科醫學)本科專業2013-2015年連續三年就業率均為100%,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兒科學方向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100%。
政策利好:國家衛生計生委、發改委等部門2016年05月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提出,國家將在兒科醫生職稱晉升方面予以傾斜,在衛生計生突出貢獻專家選拔和其他評優評先工作中,對于兒科醫務人員予以重點考慮。并保證兒科醫生收入不低于醫院平均水平,并將提高兒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大力提升兒科醫務人員崗位吸引力。
總之,這是一個就業率極高,國家政策大力支持,職業待遇前景不錯的專業。就業領域也不只限于兒科臨床,還有兒童保健等領域。
報考提示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規定,有下列情況的,不宜就讀兒科學專業,或不能錄取:
可不予錄取:輕度色覺異常(俗稱色弱),醫學類各專業不能錄取。
不宜就讀:任何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800度的,不宜就讀醫學類專業。一眼失明另一眼矯正到4.8鏡片度數大于400度的,不宜就讀醫學專業。兩耳聽力均在3米以內,或一耳聽力在5米另一耳全聾的,不宜就讀醫學各專業。斜視、嗅覺遲鈍、口吃不宜就讀醫學類專業。
考生報考時要仔細查看自己的體檢表,如果有上述專業受限情況,就不要填報兒科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