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率真能決定專業生死?
2016-02-16 12:35:39搜狐教育文章作者:孫成
華東師范大學大二女生小許,學的是公共關系專業。她說,當初選這個專業,是覺得所開設的諸如社會學、新聞學等課程知識面很寬,都是自己喜歡的。因此,對畢業后的求職還是十分樂觀的。雖說國家有了專業預警,但具體到每個人來說,求職的前景還是要看自己的學業狀況與綜合能力。
小許話語所指的,正是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并公布的近兩年(2012年、2013年)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低就業率專業的前景,是繼續“我行我素”還是“關停并轉”?身處低就業率專業的學生何去何從?圍繞這些問題的紛爭,也成為當下教育界的一個熱點。
發布“紅黃綠牌”
教育部公布稱,全國范圍內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有: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生物科學、旅游管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市場營銷、動畫、知識產權、廣播電視編導、表演、藝術設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音樂表演、電子商務、貿易經濟、公共事業管理等15個專業。
其實,對低就業率專業發出預警,近年來已是常態。2010年,根據全國相關調查數據,麥可思教育機構發布了當年度大學生“紅黃綠牌”本科和高職專業名單。“紅牌專業”系指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且薪資較低的前10個專業,即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專業”指除“紅牌專業”外,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持續走低且薪資較低的前10個專業。“綠牌專業”是指薪資、就業率持續走高且失業量較低的專業,即需求增長型專業。
記者發現,在此次教育部公布的就業率較低本科專業榜單中,上海也有10個專業名列其中。它們分別是:漢語言文學、工業設計、法學、軟件工程、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數學和應用數學。其實,這也不是上海第一次發出專業預警。從全市層面看,被預警的專業在本市高校中重復設置較多。市教委表示,對于列入預警的本科專業,相關高校要在認真分析和評估本校專業點的基礎上,鼓勵扶持優勢特色專業點,淘汰質量低下的專業點。
嚴防盲目擴張
那么,專業設置重復,特別是高考時第一志愿錄取率偏低,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據《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11個專業大類中,法學類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79%,排名倒數第二,遠低于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88%)。該報告主撰稿人王伯慶博士在對各專業畢業半年后失業人數的分析中發現,不僅是法學專業,還有一些專業存在著嚴重的供大于求的現象,如果不調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就不會緩解。“我國有500多個本科專業,但大比例的失業人數集中在少數專業,表明這些專業現在嚴重過剩。”王伯慶認為,部分熱門專業嚴重過剩凸顯了供大于求的專業盲目擴張問題。他認為,對于就業率過低專業的在讀大學生,可鼓勵其“轉專業”或就讀“第二學位”。此外,部分考生在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一味追逐社會上所謂的“熱門”,也是造成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
王伯慶還表示,全國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有約35.9%的失業人數集中在少數的10個專業,其中有8個專業早在2007的調查時,就被公認為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如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這也可以說是國家出臺專業預警的一個重要背景。
慎用就業導向
教育部表示,整理并公布低就業率專業,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對高校專業設置的宏觀管理,引導高校主動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要求,高校設置專業須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各高校今后在申報專業時要參考全國、分省(市、自治區)的就業率較低的本科專業名單,充分考慮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避免盲目布點、重復設置。
顯然,發布高校專業預警,就是要在專業設置與學科教育中,充分發揮就業率的導向作用。然而,在國內高校中,就業率虛高也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上海大學原副校長葉志明表示,一些地方過分注重就業率排名,預警專業還有被取消的風險,導致部分學校為了生存,不得不弄出各種“小動作”。“今年就業形勢不好,高校就業率還都在95%左右。因為往年都是這個比例,今年到不了,就意味著你這個學校或者專業不行了,還有誰會來報考?”葉志明說。
漢語言專業就業率低,就減招;哲學專業學生找工作難,就關停……如此圍著就業開設專業,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華東師大首任校長孟憲承曾提出過“大學三理想”,即“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對此,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深表贊同。他認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恰是現代大學在發展過程中應逐步完善的三個重要使命。 “學生要基于興趣的學習,不應帶有濃重的功利性。如果考上好的高中,僅僅是為了考上好的大學;如果選擇一個專業,僅僅是為了找一個賺更多錢的工作,或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那么,這樣的學習是可悲的。”他說。
合理配置市場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495萬,2014年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2015年畢業生預計將達到750萬。在這樣持續走高的畢業生人數背景下,個別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低”并不意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由此引出的問題是,以就業率決定專業的“生死”,是否真正科學、真正有效。
智聯招聘資深人力資源測評師高長青認為,如果僅以專業的就業情況作為預警或減招的依據,容易造成“一窩蜂”的辦學傾向——高校跟風開設所謂熱門的專業,又紛紛減招或關停所謂冷門的專業。他說:“有些專業的供給量偏大,有些專業的需求不足,是受一段時期內的經濟環境影響的,但辦學是有周期性的,本科四年一個周期,往往很難從學生高考填報志愿時就預測到四年后的就業情況。另外,從大量的招聘實踐來看,會發現許多用人單位的錄用標準首要的并非專業對口,而是十分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比如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人際協調能力等,這些素質與大學所學的專業沒有太大的相關性。”
“某個專業在上海的就業率低,并不代表在全國其他地區就沒有用人需求,這里還存在一個學生愿不愿意在全國就業市場上合理流動的問題。”高長青說,我國就業市場的省市差異極大,僅以就業來衡量專業質量、辦學效益,是一種短視的表現。學生就業地域選擇的相對狹隘性,使得這些重要專業出現了人才供給配置不均衡,而這也并非專業設置本身之錯。
微評
就業率要辯證看
因為就業率太低,中文系就不要辦了。如果有人這么說,一定會被斥為荒唐。那么,如果是物流管理呢?是不是就可以取消這個專業了?恐怕,同樣不能這么武斷。
這不是在說笑,漢語言文學和物流管理,真的一起進入了教育部公布的“上海10個就業率較低專業”的“灰名單”。
對于就業率,要辯證看。
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發布權威的就業率信息,是必要的。從學校到學生,將其作為辦學或是求學的參考,也是完全可以的。大學的專業設置,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大一進了個熱門專業,到大四變成冷門,也不是沒可能。所以,學校切忌盲目擴張,學生切忌盲目跟風。
辦學也好、求學也好,眼睛不能只盯著就業率。大學并不只是培養職業人才的場所,更是知識分子和國家精英的搖籃。一些基礎學科,怕是就業率再低,也要辦下去,并且要辦好。讀大學也不只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更要培養獨立的學習、研究、思考能力,養成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如果忘了這一條,讀書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