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答案(網友版2)
2015-10-26 15:50:59233網校
選擇題:
31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答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32題推進社會建設得重點是。答案:推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3題、中共共產黨得宗旨是。大難:全心全意-----。
34題2014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答案:12月4日。
35題、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答案:和平共處五項。
36題解決民族問題---答案:民族平等。
37題2014年11月11日亞太----答案:北京。
38題2015年4月24日-----答案60周年。
39題2015年1月20日---答案7.4。
40題2015年5月---答案:邁入--專升本:
政治第二卷判斷題:
41:錯,因為社會歷史規律是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這表明,社會制約性、人們活動的社會后果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42:正確
①唯物辯證法的變化發展觀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靜止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變化發展觀,反對形而上學靜止的觀點。
②中國共 產黨是中國的執政黨,是一個先進的政黨,但這種執政地位和先進性并非是永恒的和一成不變的。黨只有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與時俱 進,堅持先進性,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完善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方式,才能保證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
簡答題:
4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意識的一般特點。社會意識依賴于社 會存在,但它又對社會存在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即相對獨立性。恩格斯晚 年曾深刻地揭示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根源。恩格斯說:“凡是存在 著社會規模的分工的地方,單獨的勞動過程就成為相互獨立的。”(《馬克 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81頁)社會意識是社會分工的特殊部門。當它 一旦在經濟基礎之上產生出來后,就離開經濟基礎相對獨立起來,按照自 身的規律運動,并反過來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恩格斯還從社會意識產生 的特點的角度揭示它的相對獨立性。人們在創造社會意識時,總要利用先 前世代和當代的人們所積累的思想資料,加以改造和發展,而這些思想資 料是人腦的產物,它們通過語言、文字和其他手段表達出來并世代相傳, 經歷著自己的獨立發展道路。社會意識產生的這種特點,也使它具有相對 獨立性。由于各種社會意識的形成都有其經濟根源,推動人們創造和發展 社會意識的最終動力不在思維本身而在經濟發展的需要;任何思維過程 都要以客觀材料為對象,以社會實踐為基礎;各種思想資料歸根到底是現 實生活的反映,社會意識的成果都要以物質外殼為依托,它們之所以能流 傳下來,都是由于現實的需要和具備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社會意識的 獨立性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
(一)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和社會存 在的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這種非完全同步性表現為兩種情況:
(1) 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往往落后于社會存在。這是因為人們對變化了的社 會存在的認識需要有一個過程。而且,在階級社會中,反動階級總要利用 過時的社會意識為其反動政治目的服務。所以,當社會存在變化了,舊的 社會意識不會立即相應地發生變化,特別是離經濟基礎較遠的宗教、哲學 等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更為遲緩。
(2)某種先進的社會意識能反映社會存 在的發展規律和發展趨勢,因此,對社會存在的發展可作出某種預見。
(二)社會意識和社會經濟之間在發展上的不平衡性。一般說,社會意 識的發展水平是與經濟發展狀況相一致的,但往往出現經濟發展程度較 高的國家而社會意識水平不高和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國家而其社會意識 領域卻超過經濟發達國家的情況。這是因為社會意識的發展,不僅受到經 濟狀況的制約,而且要受到各種具體歷史條件諸如政治背景、階級斗爭形 勢、歷史傳統、民族特性以及國際條件的重大影響。但這種不平衡性也是 相對的,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出現,仍以經濟 發展的一定水平為前提。
(三)社會意識的歷史繼承性。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有其客 觀基礎和現實根源,同時又和以往社會意識的成果有著歷史繼承關系。因 此,任何一種社會意識及其形式的構建,不僅主要地從現實的社會存在中 汲取養份,反映社會存在發展的客觀要求,概括當今社會實踐的新鮮經 驗,提煉現實生活提供的思想資料,而且還要在內容和形式上批判繼承過 去的歷史遺產。今日的社會意識又成為后人利用的思想資料。社會意識的 歷史繼承性使人類的精神文明日積月累,世代相傳,不斷豐富和發展。但 對社會意識的遺產,不能兼收并蓄。繼承什么,如何繼承,歸根到底受到現 實社會存在及其發展要求的制約。根據現實的需要,區別對待,去其糟粕, 取其精華,在批判繼承中超越歷史。
(四)各種社會意識形式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社會意識及其形 式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中,各種形式在內容上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并相 互聯系、協同地對社會生活起作用。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以什么方式、 發生什么作用,歸根到底是由社會存在所提出的需要和提供的可能所決 定的。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法律思想對其他社會意識的形式影響最大。各 社會意識形式既反映經濟又受到政治的重大影響,并往往以政治為中介 反映并反作用于經濟,其他社會意識形式亦對政治、法律思想產生影響。 社會意識各形式間的相互作用表明:經濟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正確揭 示社會意識各形式間的相互作用,闡明政治在經濟和思想間的中介作用, 將有助于說明經濟的最終決定作用,既反對了唯心史觀,又避免了歷史觀 上的機械論。
44:1、支部建在連上(黨的建設理論) 2、農村包圍城市 3、槍桿子里出政權 4、人民戰爭思想 5、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6、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 7、三個世界劃分理論
45、1.調整產業結構。我國原有的產業結構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創新發展的要求,需要及時調整。 2.完善市場體制。一個企業從“大”到“強”關鍵在于技術創新,而完善的市場體制就是企業創新的助推器,只有遵循市場的價值規律,才能讓企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3.強化創新保障。任何創新,外部環境都極其重要,只有對創新環境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措施,才能高效地發揮創新帶來的巨大作用。
46:如何理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過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穩定和完善黨的各 項基本政策,擁護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取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質是取消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持 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方向,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穩定的環境,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搞好社會主義建設。
2.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國家機關都是人民利益的捍衛者和執行者,要努力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監督。
3.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
4.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人民民主專政,承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