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6項鼓勵加分后,高考應有更大雄心
2014-12-17 17:09:45新民晚報文章作者:劉景
據媒體報道,教育部將出臺《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及《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意見》。2015年1月1日起,將取消奧賽等6項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只保留“烈士子女”等5類加分項目。
此外,從2015年1月1日起,將取消地方性全部鼓勵性加分及大部分扶持性加分。教育部要求,各省區市大幅減少地方性高考加分,原有加分項目原則上減到1項或不超過2項,到2017年或將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
為何要取消這些加分項目?
具體取消加分的項目是體育比賽前6名、國家二級運動員、全國奧賽前三名、各種國內和國際科技比賽獎項、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鼓勵性高考加分政策從上世紀50年代起實行,現在為何要取消呢?
鼓勵性加分本意是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然而到了近些年,這些加分項目往往被曝出嚴重的舞弊情況。比如2006年新華網報道了內蒙古奧賽可以花錢操作、篡改成績、買賣試題;2008年中國新聞網報道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演變成了成人智慧的較量”;2008年清華大學發現四川體育加分人數在一年之間上漲了10倍;2009年中國青年報報道了浙江的“三模三電”比賽成為地方權勢家庭子女的“高考加分俱樂部”……
這些“加分腐敗”的出現,讓公眾對加分的公平性充滿了質疑。在加分已難以客觀反映素質發展,而且已經形成利益鏈條、積重難返的情況下,教育部門取消鼓勵性加分,是為了維護高考的公平和權威。
素質教育難在哪里?
當然,取消高考加分,并不是放棄素質教育。16日,教育部網站還公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今后,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將成為高校招生的重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要形成檔案。高等學校在招生時,要制定科學規范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辦法。
這些改革措施效果如何,如何保證公平,如何避免素質教育應試化,還需要實踐的檢驗。因為現實情況是,各種素質評價只要和高考、升學扯上關系,往往要么公平難保證,要么陷入應試化的窠臼,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難點所在。
以奧數為例,本來確實是為了鼓勵學生發展數學特長,但是在奧數成為升學、擇校的工具之后,奧數就不再是興趣學習,而成了學生標配、準高考;奧數比賽也不再是考察學生的特長和天賦,而成了海量題型死記硬背。最終,除了增加學生負擔,肥了各種培訓機構之外,對教育本身并無意義。
高考改革需有更雄偉目標
高考的力量和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所以任何素質教育改革,恐怕最終還是要回到高考這個原點。
取消鼓勵類加分,大幅提高了高考制度的公平性,但公平并不是高考的唯一目標。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作為一個全國性的人才選拔制度,高考不能滿足于分數公平,還應該有更雄偉的藍圖,那就是引導素質教育,承擔激發民族創新精神的重任。
素質教育的意義和應試教育的弊端,全社會早已形成共識。高考改革的下一步,也可以說是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在保證公平的基礎上,真正推動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就是要建立起一個公平、透明的“素質考核”環節。這方面,發達國家有經驗可以借鑒,但難以照搬。實現這個改革目標,還需教育主管部門和全社會拿出魄力,共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