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題目練習:主題一 民族的變遷(7)
2014-05-26 16:17:47高考網(wǎng)整合
例文六:論文壇變遷
若把文學世界比作森林,那么當文學森林中為商業(yè)而生的樹超過整片森林的一半時,別人看到的將是一片沒有任何價值的亂木叢。
——題記
中國文壇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很多作者丟失人格尊嚴,失去自由和理想來創(chuàng)作,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使中國文壇逐步走向商業(yè)化,也使文壇失去了其本身的人文魅力。我以為整個中華史上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文壇莫不是唐宋元明清、抗戰(zhàn)時期以及解放后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期了。
Part1感性的文壇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整個古代歷史中文學的精華,詩有李杜,詞有蘇辛,曲有馬致遠、張養(yǎng)浩,小說有曹雪芹、羅貫中。它們的作品至今仍是一顆絕美的珍珠,光華足以覆蓋之前所有的朝代,充分起到了宣傳和弘揚中國古典優(yōu)秀文化的引導作用。它們的美在于真實,在于直抒胸臆:高興時有“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悲傷時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思念時有“腸斷白蘋洲”,貶謫時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每一種情感都有一種經(jīng)典的詩文相稱,正如愁悶時有酒相陪。他們的結合,于是讓文人不再寂寞,讓文壇不再平淡。
Part2革命的文壇
革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拿槍桿的,另一種是拿筆桿的。
這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八年抗日又三年內戰(zhàn),戰(zhàn)火如同成串的爆竹在舉國上下爆發(fā)了。漫長的斗爭讓中華民族千瘡百孔、惶惑迷茫,軍民士氣銳減。仿佛是清空中的一個霹靂,平靜中的一聲吶喊,慷慨激昂的篇章紛紛諸見報端喚醒了迷途中的中國人,指向了光明的所在。于是斗爭愈演愈烈,精神支持也愈加有力。魯迅、李大釗等愛國人士將赤子之心化為筆桿革命,文壇也開始肩負更沉重的歷史革命《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中國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嗎?》等極具鼓舞性的文章使文壇的深度驟增,文壇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
Part3開放的文壇
“文革”、“大躍進”無疑令文壇沉悶得如同死水一般。所以當這道枷鎖解除后,隨著毛主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貫徹,文壇終于有了生機。
話劇《茶館》、歷史劇《蔡文姬》、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正是這個時期的優(yōu)秀代表。他們的誕生標志著文壇的又一次解放,也豐富了文壇的內容。
這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始終擔負著積極的社會責任感,以最真實社會現(xiàn)實為基礎,再進一步深化主題,因此這些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時代的脈搏。
然而,如今的文壇卻逐步走向退化了。充斥著文學市場的作品變成了所謂青春疼痛小說,網(wǎng)絡小說等絲毫沒有文學價值的讀物。這些作者以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敘述著平淡乏味、甚至是胡亂拼湊的故事,從中看不到人物的內心世界、人物對生活的真正感受,更無法感受到我們時代的脈搏,一個時代的精神。所以,我們可以稱之為——垃圾。
文學森林的價值在于它能為讀者提供心靈的氧氣,倘若文學失去了這一功能,那么它終將被時代湮沒。
智康1對1老師點評:本文是一篇非常有思想深度的文章,針對當今文壇現(xiàn)象提出批評,站在歷史的背景下,解讀了文學特質,以文學特質為基準,反思了當代文壇的日益浮躁的風氣。同學們可以借鑒三個方面:第一,思想內容。文化反思是當今熱點之一,凈化文學特別是網(wǎng)絡文學是近期社會焦點之一;第二,借鑒站在歷史角度反思的寫作思路。我國歷史悠久,特別是在思想和文化層面,都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輝煌。站在歷史角度反觀當今社會,可以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第三,結構,看似并列式的結構,由于角度區(qū)分較為理想,使得文章不會顯得平面化,而并列式結構是考場作文中最好操作的結構之一,大家可以借鑒這種寫作手法,以并列式結構寫出精彩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