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漢語淪為選修引“挺漢派”質疑
2013-11-14 10:08:38中國廣播網文章作者:肖源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取消《大學漢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一事,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北京等地高調聲明將在中考、高考時大幅度提升語文分值之時,作為頂尖的人文社科類高校,為何卻作出如此選擇?而事情的爆發點,則在于該校一名研究生在網上發布的一篇文章《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昨晚,中國之聲記者專訪了該文的作者。
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里,學生們習慣地將大學漢語,簡稱為大漢。盡管這個大漢最近有點再遭"重創",但力挺它的學生,不在少數:
學生:我覺得必修是有必要的,把它改成選修是不行的,因為顯示的是對大學漢語的不重視。
學生:學校可能是考慮選課給大家更多的自由度,真正想學這門課的同學,大家還是愿意繼續選的。
在網絡上發布《慢一點:人民大學的國際化》一文的人民大學研究生一年級學生王昆,自然也在"挺漢派"之列。王昆說,正是由于無法得到學校正式而詳細的解答,才有了文章標題中的誤解:
王昆:因為把漢語取消了,英語還是那個樣子,我們就認為這是不是國際化的一種手段呢?到現在,我覺得可能個人有點誤解學校的意思。
但對于大學漢語這門課,王昆的態度很明確:
王昆:大學漢語這類課程,是基礎性的而不是興趣拓展,不能說不想上就不上,它是基礎,必須上。
在王昆看來,對高校而言,開不開這門課,是原則問題:
王昆:當你開課的時候,實際上表現出這個學校對于某一門課程或某一方面的認同,這個東西要比課程本身意義更重大。
對學生而言,上不上這門課,則是態度問題:
王昆:這樣一來,很多人認為大學漢語不算基礎,所以不用學,那我想問這些人,現在別人讓你寫800字的作文你就撓頭,給別人寫一封得體的信箋都寫不了,你的語文教學成功了嗎?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王昆的觀點。大學漢語目前所面臨的窘境,就很能說明問題。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布了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結果。在91所高校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不到40%,課時也在逐漸減少。因為大學語文成了一門只占兩個學分的選修課,因為找工作不要求漢語等級,因為評職稱不考漢語,所以,在一些人看來,大學里學語文,沒用。
王昆:這是整個社會很功利浮躁的現象,這不只是我們人大或大學漢語這一門課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都要反思,在某些問題上我們是不是太功利了?很多事情就一定得很快起效或者說是一定有用才去做。
采訪結束時,這位90年出生的小伙子,說了這么一番話:
王昆:我想讓大家去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有一些碰撞、有一些爭鳴、有一些差異,因為只有差異,才有共識。我覺得這件事情出來之后,至少讓相當大一部分人重新關注了大學漢語這門課,讓社會、讓更多其它高校的人也來關注這個事兒,因為關注本身,就是推動問題解決的一種方式。
我們共同來關注共同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會在網上發布消息稱,經過溝通協商,下個學期人大將繼續開設大學漢語課程,并把它列入選修課類別,課程是2學分。而校方同時表示,之所以做出如此調整,是無關乎"國際化",只是因為學生對這門課的熱情一直不是很高,多次課程測評的綜合排名大學漢語都是排在倒數第二位。
大學漢語從必修課淪為選修,到底是學校不重視母語教學,還是學生不重視母語學習?依據課程測評來決定課程設置,是該校一貫的做法,還是僅針對取消大學漢語必修時的一個借口?針對這些問題,人民大學宣傳部門的負責人表示,學校將會在近期召開新聞發布會,就媒體及輿論的這些質疑,一一作出回應與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