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畢業生工資不如服務員 求解新讀書無用論
2013-07-29 11:47:49新華網文章作者:徐博 孫鐵翔 周蕊
我國今年高校畢業生的總量達到了創紀錄的699萬,就業難問題日益凸顯,雖然仍被稱作“天之驕子”,但大學生們頭上的“光環”似乎正在逐漸消逝。
事實果然如此嗎?
讀書真無用?
在計劃經濟時代,因為“有知識、有文化”、工作包分配、身份是干部,大學生是大眾羨慕的對象,考大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家里出了個大學生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出現了“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做導彈的不如做茶葉蛋的”等現象,大量知識、技術含量高的勞動者,收入明顯低于簡單勞動力。
隨著科研、教育、醫療等傳統行業市場化進程的加速,上述體制差異造成的“腦體倒掛”現象已被逆轉。然而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又導致了新“讀書無用論”的出現“研不如本、本不如專、專不如職”“大學生起薪比農民工還低”等議論甚囂塵上。
記者在調查時也發現,今年很多本科畢業生的起薪在2000元左右,而服務員、送水工、搬運工等崗位月薪普遍超過2500元,瓦工、木工、電焊工、鉗工等技術工種更是能達到每天200-300元。
讀書真無用嗎?
“一些高校部分專業的個別畢業生薪酬偏低的情況確實存在,但絕對不是主流。”上海某高校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主任錢靜峰說,該校自動化、計算機等熱門專業的本科畢業生起薪大多在6000-8000元。
可見,大學生起薪低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退一步講,即便某些大學生起薪低,試用期結束轉為正式員工后月薪往往能有很大提高,而且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社會保障等都遠較勞動密集型崗位優越,發展前景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部分大學生起薪低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最重要的原因是供求關系決定勞動力價格,部分專業的大學生供大于求,所以身價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結構性過剩”。
讀什么有用?
“我們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隊伍正在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我們很擔心這將會影響企業的發展。”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長朱新慶告訴記者。
朱新慶介紹,隨著企業的轉型升級,其產品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但高技能人才卻越來越少,長此以往,不要說產品升級換代,就是維持現狀也很困難。
中建安裝工程有限公司位于江蘇省南京市,說到技能型人才,其人力資源部經理肖志勇與朱新慶感同身受。
“我們真的很缺乏專業高技能人才。”肖志勇告訴記者,“在我們公司,首席技師的待遇相當于公司副總,高級技師的待遇比中層管理人員還要高。”
在沈陽,廣告、金融和信息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崗位中也缺少技能較高的“復合技能型、知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該省計劃未來5年培養開發緊缺技能人才50萬人……
可見,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我國,亟需的是技能型人才!
“大學生對未來有很高的期望,這個我們完全能夠理解。”肖志勇說,“但高學歷不等于高能力,大學生必須有一技之長,符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在就業市場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不讀還是不用?
學科專業比例失調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這早已不是什么新聞。過去10多年來,部分本專科院校大量擴招,但工科專業需要大量的設備,人才培養成本高,而中文、英語、新聞等基礎類學科一本書就能開課,金融、財會、管理類專業“外表光鮮”,自然成為擴招的首選。
除了高校自身,還有別的原因嗎?
“有一個食品專業的畢業生,寧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門做一名臨時工,每月只拿1000多元的工資,也不肯回老家就業。”位于南京市的金陵科技學院就業指導處副處長陸國曉說。
或是希望在大城市闖一闖,或是畢業回鄉感覺“顏面無光”,但不可否認的是,地域差距過大是大學生扎堆造成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為了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去中西部,國家出臺了“三支一扶”等很多措施,但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大學生不去并非怕吃苦,而是覺得沒盼頭。
同是醫學專業畢業,同在一個科室,同樣工作十年,在一線城市三甲醫院的很可能成為該領域專家,在偏遠地區基層醫院的成功率則小很多。雖然縣級醫院缺人,但有多少人敢用自己的一生作賭注呢?
“大學生就業選擇大中城市、國家機關、國企的愿望都很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分析說,如果不能縮小地域差距、體制內外和行業間收入差距及待遇和社會保障上的差距,去西部、去基層只能停留在口號階段,數百大學畢業生競爭一個清潔工或城管崗位的現象也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