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高考志愿填報要如何收集信息
2011-10-27 10:13:09《求學》雜志官網
高考填報志愿前,信息收集、分析是每位考生和家長的“必修課”,對于考生填報志愿至關重要。
信息收集越早分析越透徹,就越能使自己在競爭中占得先機。考生和家長該怎么收集對報志愿有用的信息?收集的信息該怎么派上用場?記者專訪了中原工學院招生工作處處長苗振青,讓他給大家講一講他的“收集信息三步法”。
收集信息:收集信息第一步問自己
首先,問自己的高考文化成績。根據一模、二模及上學期期末成績,客觀地估算自己的高考文化成績,以此作為“知分”前信息收集的依據和信息分析判斷的基礎,估分力求準確。
其次,問自己的性格。不同性格的考生適合不同專業的學習,“熱門”或“冷門”專業是相對的,與個人性格相匹配的專業才是理性的選擇。
再次,問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高考填報志愿不是短期的行為,而是與個人職業生涯緊密相連,雖然專業與職業沒有必然關聯,但專業是職業的基礎,影響將來職業選擇與發展。
最后,問自己的選報高校。有三種方式,或以區域優先選擇高校,或以高校優先選擇區域,或以專業優先選擇高校。不論以何種方式,考生和家長不能眼光僅局限于名牌高校、熱點區域和熱門專業,需要有開闊的思路。
收集信息第二步問高校:對高校有大致的選擇后,就要廣泛地收集信息。
在各類信息收集中,高校往年在河南省的錄取信息,即各高校往年招生計劃、上線考生人數、分數段人數、錄取的最高分和最低分,考生和家長應作為重點收集并分析。
在此,筆者提出“雙分值差比較法”,僅供考生和家長參考。
“雙分值差比較法”是指某高校某年錄取最低分數減去省(市區)招辦劃定的某一批次錄取最低投檔控制線之間的差值(差值I)和當年考生本人高考文化成績減去當年省(市區)招辦劃定的某一批次錄取最低投檔控制線之間的差值(差值II),以兩者差值相比較并綜合其他信息,分析判斷作為填報志愿依據的方法。
為增強指導作用,在進行差值I計算時,至少要對某高校三年的差值I進行計算,然后對三年的差值I平均,得出差值III,再用差值II減去差值III作比較。
兩者差值的比較會出現正值、負值或相等三種狀況。處于正值時,分差越大,填報高校和專業志愿的有效性也就越大,分差越小,填報高校和專業志愿的有效性也就越小;處于負值,說明考生分數低于某高校的最低錄取分,這部分考生填報高校和專業志愿的有效性就很小;處于相等時或處于略高的位置,這部分考生的志愿具有風險,要慎重填報。大平行志愿是按1(計劃數)∶1.05(投檔數)投檔,相等或略高狀態下的考生就是0.05數據中的人數。
收集信息第三步問專業:選擇的高校初步確定后,專業志愿又是考生和家長面臨選擇的一個難題。
選報專業應以個人性格和職業規劃為基點,圍繞專業是什么、學什么和干什么廣泛收集信息,內容主要包括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培養計劃、專業培養方向、專業就業方向以及辦學實力等。
在收集專業志愿信息時,考生和家長要注重高校錄取原則中對專業志愿的要求,這是因為某個考生符合某個高校錄取條件,投檔到這所高校后,高校要以錄取原則根據考生的專業志愿進行錄取。如果考生信息把握不準專業志愿填報不當,就會有落榜的風險。
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專業志愿時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是否服從專業調劑。這也需要考生和家長收集信息,有些學校按大類招生,有些學校規定在考生入校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后,符合教學的規定,允許重新選擇專業。考生和家長根據信息,是否填報服從專業調劑就由考生作出理性的判斷選擇。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