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大校長:自主招生與99.9%高考生沒關
2010-12-03 10:51:06中國農大新聞網文章作者:柯炳生
導讀:每年自主招生錄取的考生大約1.5萬人左右,其中,真正享受到自主招生優惠的考生為0.5萬人左右,占全國每年1000萬考生總量的0.05%。因此,迄今為止的自主招生,與99.9%以上的考生沒有直接關系。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柯炳生
高考招生制度極為重要,也非常復雜。高考是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問題之一,是許多家庭中的頭等大事。高考招生制度一直處于不斷的改革和完善的過程中。近期,幾個自主招生聯盟的建立和擴大,使得自主招生問題再次成為焦點。中國農業大學是985大學中沒有參加任何聯盟的幾所大學之一,這引起了一些人——尤其是校內的很多師生的關注和疑問。在這樣的背景下,對相關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和澄清,就是非常必要的了。這里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認識。
一、全國統考:不完美的必然選擇
現行的全國統一高考(全國在同一時間舉行,全國統一命題或者各省自行命題。以下也簡稱為高考),是有缺點的,不完美的,但是,卻是無可替代的必然選擇。
對于高考招生制度,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有不同的想法。對于大學來說,是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把好學生挑出來;第二,讓好學生到自己的學校來。大學里的全部招生工作就是圍繞著這兩個方面進行。
對于考生來說,就是一個問題,考上大學,考上好大學——通常是名氣越大的學校越好。中學和家長乃至社會,都是考生的堅定支持者。
考生都想上大學,都想上好大學,而大學的容量是有限的,好大學的容量更為有限,這就出現了矛盾。這個矛盾,無法靠大學和考生之間的協商來解決。如果每個大學都由自己來進行組織考試,那是成本巨大的,技術上也無法實現。因此,國家必須介入,這就是全國統考制度產生的根本原因。美國的SAT的產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國家統考制度,要解決的也是兩個問題:第一,對考生進行分異;第二,通過這種分異,讓不同資質的考生進入最適合自己本身情況的學校。能否有效地實現這兩點,是檢驗高考招生制度是否科學、合理、公平的基本標準。
1977 年以來的高考制度,建立了一種考生與學校的雙向選擇機制:考生通過填報志愿選擇學校;學校在選報本校的考生中,根據高考分數選擇學生。在這項制度開始之初的若干年間,學校和考生都很滿意,因為,同文革期間的推薦上大學制度比較,高考制度的優越性太明顯了,極大地提高了公平和效率。
后來,盡管高考制度本身不斷改進,包括考試組織方式和內容結構等等,但是,人們對其不完善性卻日益提出質疑。所有質疑的核心,是如何看待高考分數。質疑者認為高考分數不能完全反映出考生的真實情況,尤其是其特殊才能和綜合素質。于是,社會上出現了改革的呼聲,大學里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在國家批準后開始試驗。
對高考分數的質疑,無疑是正確的,不可辯駁的。從同一場考試中獲得同樣總分的考生,具體的特點可能很不相同,有的是理科成績好,有的是文科成績好;進而言之,即便是在同一科考試獲得同樣的成績,比如說語文都獲得了140分,不同學生的實際能力差異也可能很大,有的是擅長語法,有的是擅長寫作;再進一步地,即便同樣的作文分數,反映出來的也可能是很不相同的寫作能力——寫散文好的未必擅長寫議論文,寫議論文得高分的未必會寫出好散文。如此等等。類似地,分數較高的考生,不一定在所有的科目方面都比分數差一些的考生高,很可能是四科成績互有高低,差別幅度的不同導致了總分的不同。因此,說某個分數高點的考生必然比分數低些的考生素質高,不一定是正確的。在實際中,總會找到某些個案,說明高分低能,或者低分高能。
但是,無論有怎樣的質疑,都不能動搖高考制度存在的基本合理性和必然性。因為,第一,就總體而言,高考分數能夠高度準確地反映考生的基本情況,尤其是智力水平、知識水平和基本能力。不能因為一些個別例外情況,就否定總體。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項制度是完美無缺的。第二,一定形式的國家統一高考,是世界通例。美國的SAT,英國的A-level,都是類似的考試。這些考試的結果,盡管不一定是唯一的錄取根據,卻都是最重要的根據。高分不是上名校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目前的高考改革討論中,沒有任何認真嚴肅和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是要取消高考的。但是,如果不對現行的高考制度的合理性有清醒的認識,就有可能提出一些方案,不僅不能解決高考制度現有的局限性,而且效果比現在的高考還不如;不僅不能彌補高考的短處,而且還會損害高考的長處——公平性。這是值得特別認真注意乃至警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