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時事政治:海外緊縮聲聲急 政策調整正當時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31 09:48:13
摘要:上述三股走勢,打破了正常的經濟運行規律,出現了真正的“經濟萬花筒”,等待破解。在這般大勢之下,加息究竟是個別國家之舉?還是真正到了各國調整貨幣政策的時候?GDP增速超越了預期,貨幣政策與結構調整應該如何權衡?本報就這些問題,求解于幾位學者,以饗讀者。
28日,挪威央行上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1.5%,成為繼以色列、澳大利亞之后的第三個加息國家。印度央行也宣布調高銀行法定流動資金比率,收緊貨幣政策。
至此,世界經濟出現了三股走勢:一是受加息預期影響,截至28日,國際原油價格大跌,黃金期貨價格也連續五天下挫;道指、歐洲股市普降,A股在3000點上下徘徊。二是各國經濟均在逐月環比增長,美國GDP環比從今年三季度開始增長;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GDP環比從二季度開始已由收縮轉為增長。三是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27日公布,美國10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47.7,低于此前經濟學家預計的53.2。
上述三股走勢,打破了正常的經濟運行規律,出現了真正的“經濟萬花筒”,等待破解。在這般大勢之下,加息究竟是個別國家之舉?還是真正到了各國調整貨幣政策的時候?GDP增速超越了預期,貨幣政策與結構調整應該如何權衡?本報就這些問題,求解于幾位學者,以饗讀者。
關于貨幣政策
到本月28日,以色列、澳大利亞和挪威三國,分別加息了25個基點,引發了各國該不該加息的熱議。印度央行緊隨其后,宣布調高銀行法定流動資金比率。本周,中國央行也提出資金回收預警。全球經濟復蘇是不是真正到了應該調整貨幣政策的時候?
觀點1
全球經濟并不很好但可加息
謝國忠:現在各國央行的一個普遍看法,就是經濟盡管復蘇,但并不怎么好,我認為這是對的。但說,在現在的情況下,如果不加息,那就是錯的。
我個人認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不注重調整結構,卻靠大量的貨幣刺激經濟,為以后埋下很多問題。
有個觀點說,經濟還不是很好的時候,就不應該加息,這是謬論,把因果關系搞錯了。因為經濟狀況不好不一定是由貨幣供應不足引起的,還有結構性問題引起的,經濟回復需要時間。如果強行用貨幣政策來取代結構調整,結果就會引起泡沫,而泡沫會引發以后更大的問題。
NBD:在你看來,經濟復蘇的基礎盡管不是很扎實,也可以采取加息的手段,以減少經濟的風險?
謝國忠:現在,世界各國的GDP都在反彈,經濟反彈與通脹周期有很大的關系。顯然,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央行已經意識到了,所以,為了減少以后所以能發生的風險,現在開始加息,包括印度、澳洲和韓國都存在這些問題,像印度的通脹已經達到10%。澳洲的通脹稍低,因為最近的匯率漲幅很快。而韓國經濟刺激政策已經影響了房價體系,這樣,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澳洲與挪威央行的加息程度,我看是不到位。挪威央行的加息,是因為泡沫過大,害怕了,但又不敢加息過大。通過加息引起的房地產過高價格,來抵消出口帶來的下滑,這種替代得不償失。
觀點2
三國加息影響力小主要看美國
NBD:許多人認為,上述三國加息不用擔心引發全球各國的加息潮,是這樣嗎?
曹鳳岐:以色列和挪威都是小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不會因為小國的加息受到影響。澳大利亞盡管是大國,其加息的目的是因為經濟形態所致,與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經濟情況不一樣。
上次在召開G20國峰會的時候,歐洲提出要退出刺激救市計劃,美國不同意,所以,各國還是統一進一步刺激經濟。英國盡管經濟恢復程度更大,但短期內不會采取加息措施。
現在,各國都在看美國。如果說美國采取了加息行動,那么歐洲和中國等才可能跟進。而奧巴馬目前的政策不是緊縮。美國要加息,首先要看是不是充分就業問題,或者是通貨膨脹很嚴重了,但現在美國的失業率還是很高,經濟盡管復蘇增長,但也不怎么樣。所以,可以肯定地說,今年不會帶動整個世界的加息。
NBD:的確,我們并沒有看到G20集團中的主要國家在貨幣政策上有任何收緊的信號。但對于中國而言,加息和收緊貨幣政策的國家的動作,也不能視而不見。中國應該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曹鳳岐:我有三個觀點供大家參考。第一個觀點是,各國與各國的情況不一樣。中國目前還沒有到改變貨幣政策的時候。首先,我們現在還處于啟動經濟的過程中;其次,我國物價到9月份還是負增長;再次,我國的產能過剩等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改變貨幣政策經濟肯定要受到影響。所以,中國的貨幣政策大方向是不會變的。
第二個觀點是,應該注意通貨膨脹預期,只有出現通貨膨脹了,我國才可以改變貨幣政策方向。
第三個觀點是,面對經濟領域的主要問題,重點不是改動貨幣政策,應該調整經濟結構。三駕馬車實際上就靠投資,出口不成,消費也沒有啟動起來。不調整經濟結構,后期的問題就大了。
關于經濟復蘇
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提供的研究報告指出,主要發達國家GDP結束連續4個季度的下降趨勢,陸續出現增長;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逐漸回升。但報告分析也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主要由政策刺激、存貨回補和出口增加等短期因素所推動,而由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帶動的自主復蘇能力較弱。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判斷現在的全球,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
實體經濟依然困難重重
謝國忠:盡管全球經濟正溫和復蘇,整體經濟形勢仍困難重重。經合組織國家的失業率都處于歷史高位。資產市場的繁榮與真實的經濟困難之間的對比,在近代可謂絕無僅有。資產繁榮的背后,是央行的貨幣政策。我們不禁要問,政策實現了其幫助實體經濟的目標了嗎?還是說,政策幫助的只是那些投機者?
NBD:在你看來,貨幣政策是不是經濟復蘇的惟一驅動力?
謝國忠:貨幣需求是有效的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關系到怎樣的貨幣政策稱得上最好。隨著金融機構杠桿率的提高,對貨幣需求不斷增大,這個問題就相當于在問金融體系是否有效。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有責任考慮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限制貨幣增長與名義GDP增長率間的偏差。特別是,當經濟基本面可能在短期受損時,持續的偏差仍應予以糾正。
金融機構從中央銀行獲取大量貨幣,但當前的金融危機暴露了貨幣運行存在的嚴重低效。對那些引發了危機的人提供如此多的錢。好比說,當房子著火了,你必須撲滅大火并找到罪魁禍首。可問題是,縱火者被要求去救火。如何可以肯定他們不會引起另一場大火?
有必要限制貨幣供應
NBD:在你看來,消除金融危機的影響,引領全球經濟復蘇,決策者應該將矛頭指向金融體制和金融機構?
謝國忠:大部分人認為改革金融體制,而非限制貨幣供應,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但是,到目前為止,金融危機中發現的問題仍沒有得到糾正。過去十年,全球金融體系已變得相當龐大,將中央銀行、立法者和政府困在其中。
而正在推進的改革,不會觸碰到那些引發當前危機的主要因素。即使最好的改革能夠實行,核心問題仍然難以解決:金融從業人員用別人的錢來賭博,當下對注的時候,他們將得到巨大的回報;下錯注,他們也不會賠償。
在我看來,中央銀行限制貨幣供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惟一辦法。過去十年的資產價格通脹,以及破滅后的災難,都證明了這一論點是可信的。
結語:兩位學者的談論給予我們幾點重要的啟示:一是以色列、澳大利亞和挪威三國加息,是由其小國和有別于他國經濟結構體等特征決定的。但也通過三國加息行為,提醒他國應該把握住加息乃至貨幣政策調整的火候,該出手時要出手;二是股市、商品市場與時下的經濟環比復蘇指數、美元持續貶值以及消費信心冷淡等形成萬象錯綜的大氣候,審時度勢,穩操勝券,考驗著各國的決策。三是經濟刺激政策與貨幣政策,相得益彰,彼此配合,促成經濟穩步健康發展,關注經濟結構調整。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