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時事政治:三大新政效能式微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31 07:31:37
摘要:盡管諸多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把這樣的回落歸結于季節性因素,但更多證據顯示,政策強力拉動消費的力量正在逐漸消減,其背后隱藏的中國家電產業結構性問題正在逐漸顯露。
金融危機中的中國家電業似乎獨受恩惠: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以舊換新這三大政策讓今年二季度的家電銷售產值環比增長了37.66%。
這一定讓仍處“水深火熱”的許多行業羨慕不已。但通過政策手段拉動的消費能否持久、行業利潤回升是否掩蓋了結構性問題等論調也逐漸浮出水面。
一組數據似乎在印證這樣的擔憂。商務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家電下鄉產品總銷售額61.78億元,總銷量316萬臺,分別較8月下滑18.66%和16.58%,9月銷售額較7月更是下降30%。家電下鄉活動在經歷了上半年的高增長后,已經出現銷量和銷售額快速下滑的局面。
盡管諸多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把這樣的回落歸結于季節性因素,但更多證據顯示,政策強力拉動消費的力量正在逐漸消減,其背后隱藏的中國家電產業結構性問題正在逐漸顯露。
“后政策”須補內功
此前的3項政策肯定會對深處金融危機當中的中國家電業起到“托盤”的作用,但“后政策”時代的未來走向卻令人擔憂。
“從家電業的3項政策看,基本上屬于臨時性的刺激消費措施。政府采取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都是在國內消費市場出現萎縮背景下實施的。”10月27日,知名家電觀察人士劉步塵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說,隨著全球尤其是中國經濟走向復蘇,這些臨時性政策將完成歷史使命,預計不會持續下去。
“不過,三大政策如果停下來,家電銷售肯定會受到影響。”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秘書長姜風則認為,“但長期來說,還是看中國的經濟情況,受影響的程度多深、時間多長,就要看企業的內功了。”
而要掌握發展方向,就要了解和預期政府對于家電業的整體規劃方向和市場競爭的客觀需求。
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但中國家電業在國際市場渠道、產品定價、產品標準、知識產權等方面仍缺少話語權。“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以創新和技術升級為主要特征的國際競爭格局的顯現,中國家電產業必須從‘要素資源導向’過渡到‘創新導向’,通過產業升級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以創新提升中國家電產業的競爭力。”中國家電研究院院長邴旭衛分析認為。
其實,從今年初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上已經可以嗅出相關的信息。《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彩電工業轉型。傳統的CRT彩電正在逐漸淡出市場,平板電視、數字電視、網絡電視等新技術和新媒介不斷涌現。
由此,國家可能在財政、稅收等方面直接支持彩電龍頭企業的技術研發項目,推動企業向信息化和數字化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從家電下鄉、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和以舊換新這些政策中可以發現,提高家電產品能效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是發展方向。
政策或該涉及“創新”
顯然,這樣的政策取向才是家電業真正的發展方向。
“真正強大的企業,一定是全球布局的企業,僅僅在國內市場有所作為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中國企業未來真正的對手在全球,而不是在國內。”劉步塵告訴記者說,中國一些企業銷量很大,卻始終難以實現良好贏利,原因在于我們不能提供高附加值產品,因此必須在產品創新和品牌建設上下大工夫。
同時,由于中國家電產業在技術上嚴重依賴發達國家。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缺少話語權,因此,國內企業每年還被迫繳納昂貴的專利費。
“家電行業的下一步工作是推動行業科技創新、推動節能減排降耗、智能電網和網絡家電、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等行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發,提升行業工業設計水平,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建設與推廣高端技術創新與服務。”邴旭衛說。
用劉步塵的話說,就企業如何長遠發展的問題,中國企業包括家電企業,必須在產品創新和品牌形象兩個方面下大工夫,切實建立中國企業的系統競爭力,中國企業才有望進入國際企業行列。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