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石油:美國攫厚利 中國巧參與
來源:網絡資源 2009-10-29 09:47:31
摘要:人們再次質疑,美國發動伊戰的目的究竟是不是為了攫取當地石油?在美軍占領伊并開始重建之后,美歐的石油專家們便以顧問的身份躋身于伊石油部門。甚至有報道問:“這是不是在美國政府的授意與指使下作出的決定?”
隨著美軍從伊拉克撤出,伊拉克戰后經濟重建也如火如荼地展開。而伊拉克正以其龐大的油氣資源為基礎,推進其重建進程。與此前外界普遍認為的不一樣,伊拉克似乎并未臣服于美國,而是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制定對自己有利的石油開發政策。
今年6月底,伊拉克迎來自石油業被國有化30多年來首次油氣田公開對外招標,并自此拉開了迅速提高石油出口的序幕。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本國利益,伊拉克政府摒棄了外國石油公司向往的“分成合同”,轉而要求與外方以“服務合同”的方式合作—這樣,不但國家可以牢牢控制石油資源,同時能以相對較低的費用引進國外石油巨頭的技術、投資和管理經驗。此輪招標的協議要求,國際石油公司必須以全資投資油田項目,同時需要與伊拉克國有的石油公司合作開發油氣田,并且共同管理。這樣一來,除去稅費及與伊方分享的利潤,外國石油公司所剩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
其實,在去年6月國際油價飆升、突破140美元一桶之際,伊拉克就決定向外國開放油田開發。伊拉克官方稱將不通過招標即引進埃克森美孚、雪佛龍、殼牌等美歐6大石油公司的技術和服務,而且有關談判已接近尾聲。這一消息不僅遭到伊國內輿論的反對和阿拉伯國家的質疑,在美國也招致非議。
人們再次質疑,美國發動伊戰的目的究竟是不是為了攫取當地石油?在美軍占領伊并開始重建之后,美歐的石油專家們便以顧問的身份躋身于伊石油部門。甚至有報道問:“這是不是在美國政府的授意與指使下作出的決定?”
人們還清楚記得,在戰爭之初,國際輿論就認為,這場戰爭“充斥著石油味”。《紐約時報》最近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指出,當年美國政府曾信誓旦旦地向世界保證說,發動伊戰只是為了鏟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是解放而不是占領伊拉克,更不是為了染指石油資源。可現在,這一政策的出爐,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某些政要的家族與美國的石油業有關系;其反映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石油對美國經濟的重要性決定著美國在該地區行動的目的。
《紐約時報》為此專發了一篇社論,進一步評論說,很不幸,這一交易讓阿拉伯世界更有理由來懷疑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而且還將在伊拉克各個派別和民族間煽起怨恨與不信任情緒。社論還指出,“不經招標即進入磋商與合同簽署,這是一個有缺陷的令人困惑的事態發展”。一些美國國會議員也認為,這樣做有損美國顏面,更有3位美國參議員要求政府撤銷這樣的合同,以免損害美國在世界上的信譽。
鑒于諸多質疑與反對,原定于6月底簽約的時間表不得不推遲。與此同時,伊拉克石油部又于6月30日宣布了一項重要決定:伊將向包括美、歐、俄、中等國及地區在內的世界上35家大石油公司開放6大油田,進行為期5年至10年的長期開采合作。公開招標的截止期是2009年3月,并擬于2009年6月完成全部合同的簽署。與前者相反,該決定得到廣泛歡迎。
在本次招標之前,伊拉克去年6月面向通過資質認證、具有大油田作業經驗的外國石油公司公開招標,當時參加競標的公司多達125家,伊拉克從中篩選了35家,其中美國公司就占了1/5,中國企業有4家。
但是,對于這場30多年來首次對外招標,并非坦途。在這一次招標中,伊拉克政府所提出的低價回贖石油條件迫使一些公司放棄了競標,最終只有31家大石油公司參加了伊拉克戰爭之后的這一首場招標。招標項目包括魯邁拉油田、基爾庫克油田、巴伊哈桑油田、祖拜爾油田、米桑油田和西古爾納油田等6塊油田,以及阿卡斯氣田和曼蘇里耶氣田,約占伊拉克已探明原油儲量的1/3。
為防止交易過程中產生腐敗行為,這次招標會采用全國直播的方式。每家競標公司考慮每個拍賣項目的時間只有20分鐘。拍賣現場還專門設置大屏幕統計所有時間。英語、荷蘭語、漢語、俄羅斯語和泰國語都出現在拍賣現場。
但是,計劃中的8個油氣田競標最終僅有一處拍出,其他7個油氣田最終未能達成協議。8個油氣田招標中7個流標的根本原因,就是伊拉克石油部鎖定的最高桶油報酬遠低于競標者能夠接受的最低桶油報酬。
伊拉克石油部為數個油田提出的超額生產報酬是最高每桶2美元。一些石油公司管理人士認為,這個報酬標準難以接受。大多數石油公司要求的報價都是每桶2美元的兩倍以上,最高要價達到了這個報酬的10倍以上。
中國石油-英國BP聯合財團提出的條件優于埃克森美孚和馬拉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的聯合財團,前者承諾將魯邁拉油田的日產量從目前的110萬桶提高到280萬桶,并報出3.99美元桶油報酬的場內低價。但是,伊拉克石油部一口咬定最高桶油報酬只能是2美元。中國石油-英國BP聯合財團最后以2美元桶油報酬達成協議,成了第一個也是唯一成功的競標者。
中國石油聯合BP成功競標伊拉克魯邁拉油田,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有分析人士認為,伊拉克油田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潛力的油氣產區,進入這樣的地區,對中國石油走出去的意義重大。看起來這是一個薄利合同,但示范和品牌意義非同凡響。
有分析人士認為,相對西方跨國石油巨頭,中國企業在油田服務的技術水平上差距并不大。最主要的是,中國石油可以憑借成本優勢在非洲等地市場和他們競爭,而且中國石油去年11月已獲得開發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的合同,成為伊拉克戰后首個與該國政府簽約投資石油產業的外國石油公司。目前,艾哈代布油田開發合同執行順利,兩支隊伍正在伊拉克施工。
此次成功競標,外媒對中國石油給予了高度評價。《紐約時報》報道稱,西方國家不應對中國企業經營伊拉克油田感到擔憂,因為這能讓中國在促進伊拉克地區穩定方面發揮更重要作用。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