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高考方案“分類定位” 滿足多樣化需求
2009-10-21 09:20:21北京考試報
在明年的北京新高考方案中,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模式,體現了“分類定位”的思路,利于滿足高校和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分類定位”是指根據普通本科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不同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分類定位,建立不同要求的考試評價與招生錄取辦法。
北京市近幾年來的高考錄取率都超過70%,2008年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7%。這些數據都標志著北京市已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得更多考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高校錄取新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明顯,比如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與高職院校錄取的新生的學業水平就明顯不同。與此同時,普通本科高校與高等職業院校在辦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就業等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對生源有不同的要求。
在新方案中,普通本科教育統一考試科目設置穩定,重點推進考試內容改革,深化高水平大學自主選拔錄取改革。這既體現了高考政策的穩定性,有利于本科高校根據統一標準選拔人才,又可使高水平大學擴大招生自主權,通過面試等手段選拔培養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特殊潛質的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專業性、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院校招收新生時,在考查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基本知識能力的基礎上,更加強調通過多種方式考查學生的職業潛能。在新方案中,高職招生包括高會統招、自主招生、單考單招等方式。不同的招生方式面向不同的考生群體,高會統招主要針對普通高中畢業生;自主招生面向高中階段教育各類畢業生;單考單招則專門招收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這有利于考生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入學方式,也有利于高職院校考查考生的基本專業素質、專業潛質等。
雖然現在北京的文化教育比較發達,但也不是所有考生都能讀本科,本科也不適合所有考生,相當一部分考生將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在新方案中,不再以單一的選拔性考試作為唯一選拔標準,而是提供多元化的考試評價、多樣化的選拔錄取手段,為考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空間,引導考生根據自身特點、潛質進行選擇性學習。這種分類定位無疑是符合實際的科學做法。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