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60年大事記:教育興國之路與教育地位變遷
2009-09-16 10:21:57中國教育報
【關鍵詞】教育地位
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鄧小平同志關于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思想,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事業大發展的序幕。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中,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基本國情實際高度重視教育戰略地位。我國初步完成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決策,為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乃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60年前的10月1日,金秋的北京,天安門城樓。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在那一激蕩中國人心田、震撼全世界的時刻,在廣場上沸騰的群眾游行隊伍中,有一名北京奮斗中學的高三女學生,19歲,我的母親。
母親并不知道,當時在她的同齡人中,只有不到20%能夠讀完小學,6%能夠念初中。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簽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公布了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這一綱領明確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摧枯拉朽,迅速完成了對舊中國教育制度的“堅決改造”,向工農敞開教育之門,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基本權利。1951年政務院公布的《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確立了各級各類學校面向學齡人口、勞動人民、工農干部服務的途徑,在實施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開展大規模掃盲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教育。
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并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這是以法律形式第一次確認新中國教育的性質和地位。
1956年,新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當年9月,黨的八大宣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相應地,我國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也轉變為社會主義教育方針,開始加快建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步伐。
此后10年,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教育、業余教育和半工半讀教育共同發展,向祖國建設各行各業輸送了數以千萬計文化素質較好的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教育事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基礎工程。
但是,從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到嚴重的挫折和損失,教育領域成為“重災區”,學校教學秩序混亂,教師成為備受打擊的對象,青少年失去正常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機會,社會上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當教育在社會中的地位每況愈下時,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必然走下坡路,年輕的共和國與世界發展之間本來正在縮小的差距,又在這10年間被拉大了。
1975年,誰也無法預料文化大革命何時落幕,中南海紅墻內卻有一個聲音異乎尋常的響亮。“我們有個危機,可能發生在教育部門,把整個現代化水平拖住了。”這是鄧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首次復出,主持中央黨政軍日常工作,表達了他要大力整頓當時嚴重混亂局面的決心,但因“四人幫”干擾未能如愿。
直至1977年7月,黨的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同志黨內外一切職務,他自告奮勇地提出分管教育和科技工作,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非凡膽略和科學態度,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區,肯定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正確方向,全面糾正、平反教師和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使教育系統成為全國最早撥亂反正的戰線之一。與此同時,鄧小平同志還親自主持恢復了高考制度。一個崇尚科學、尊師重教的春天來到了。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開始建設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我國教育重大問題特別是教育地位作出了深刻闡釋,逐漸形成了鄧小平教育理論體系,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面對世界經濟、科技競爭的形勢和我國經濟實力薄弱、資源不足、人口眾多的基本國情,鄧小平同志具有遠見地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現代化建設戰略重點之一的地位。
1983年10月1日,又是一個國慶佳節。鄧小平同志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集中體現了他對教育地位的全面審視和戰略思考,形成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方針。
1985年5月,京西賓館,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主題是討論《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探討把教育改革納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
鄧小平同志出席了5月19日的大會閉幕式,并作了重要講話。他提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這篇講話高瞻遠矚、氣勢恢弘,對于確立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進程中具有定準基調的重要意義。
鄧小平同志把教育看作全黨的歷史重任,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他強調:“教育事業,決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地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來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他指出:“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的、不成熟的領導者,就領導不了現代化建設。”“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犧牲一點速度,把教育問題解決好。”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鄧小平同志關于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為黨和國家在新時期確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根基,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教育事業大發展的序幕。
“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在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中,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從而立足現代化建設全局和基本國情實際高度重視教育戰略地位。
同年9月,江澤民同志指出:“發展教育和科學是百年大計,對社會生產力和民族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深遠意義。”1991年,他又強調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的基礎工程。它對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對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我們必須加強教育工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1992年10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這是江澤民同志首次確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重要表述,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教育發展道路的準確定位,對近十多年來教育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
1993年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到20世紀末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1994年6月14日,人民大會堂,江澤民同志出席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開幕式,他在部署實施綱要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必須始終堅持,不能動搖。如果我們現在不是這樣來認識教育問題,就會喪失時機、貽誤大事,就要犯歷史性錯誤。”
1995年5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必須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
1997年9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系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求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1999年6月15日,京西賓館,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2002年11月,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部署到2020年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把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四大目標之一,并且再次強調:“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江澤民同志關于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系統論述,是對鄧小平教育理論在新時期的豐富與發展。世紀之交的中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教育體制改革有了顯著進展,初步完成了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把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帶入21世紀。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黨的十六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繼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進程中,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給予更加高度重視,不僅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而且在中央全會文件中,都對落實教育戰略地位提出新的要求,對教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2003年12月,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上開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對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議時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2006年8月29日,中南海懷仁堂,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中討論教育體制改革專題時強調:“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我們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也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他還指出:“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重要部署時,明確提出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理念。
2007年8月31日,教師節前夕,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指出:“繼續堅持好、落實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方針,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并且提出了“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支持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的具體要求。
同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將教育放在“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部分的首要位置,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黨的十六大業已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圍繞“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發出了新世紀新階段推動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新的動員令。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大決策,在保障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了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高標準要求,推動政府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為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乃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又是一個金秋的北京,新中國即將迎來60華誕的盛大慶典。見證了新中國誕生和發展、將青春和壯年投身于祖國西部建設的母親,如今已年近八旬,正和父親一起安度晚年。如果她還想知道,60年后的今天,一個19歲的青年人和同齡人能夠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我會告訴她,至少有99%的小學畢業,95%以上的初中畢業,70%左右的可以讀完普通高中或者中職,差不多23%能夠進入高等學校學習。
對于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多么不容易達到的水平!讓我們一起寄希望于明天,為中國教育的明天而繼續奮斗!(張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