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60年]1981年自學考試在三市一省試點
2009-09-03 22:52:47中國教育報
[教育60年]1981年自學考試在三市一省試點
1981自學考試制度
遼寧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于信鳳
1977年到1986年,我先后在遼寧省招生辦和省自考辦工作,見證了自學考試制度產生、試點和向全國推廣的過程。
1977年高考恢復,極大地調動了被“文革”耽誤了的一代人的學習熱情,上大學深造成為他們最大的夢想。但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只有少數人圓了大學夢。當年有570萬人奔赴考場,只錄取了27萬人,錄取率不足5%。1978年有610萬人報考,雖經多方挖潛擴大招生,以至于條件稍好一些的職工大學也都招收了普通專科學生,使錄取人數猛增到40萬人,但錄取率也只有6.6%,絕大多數考生仍然不能就學。這種情勢“逼迫”我們盡快開辟出一條學校教育之外的培養和選拔人才的新途徑。
根據鄧小平多次指出的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的精神,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盡力擴大普通高校招生數量的同時,又積極研究大力發展業余高等教育的具體辦法。研究中發現,當時的業余高等教育,在“放開”發展的時候,如何保證畢業生的質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于是提出對“業余學習的人們”建立“適當的考核制度”的建議,被中央所采納,并在1978年2月召開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
當時提出的“業余學習的人們”包括自學人員,但主要是業余高校的學員。直到1979年,教育部在調查中發現業余大學的情況十分復雜,如不經過整頓難以作出統一的考核規定,才把主要對象修改為自學人員。
就在普通高校已無力繼續擴大招生,業余高等教育的發展又為“放亂管死”所困擾的時候,1980年1月,鄧小平在《目前的形勢和任務》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實行兩種辦法:“一個是辦學校、辦訓練班進行教育,一個是自學。”循著鄧小平的思路,同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討論教育工作時又進一步指出:為了促使青年人好學上進,應該擬定一個辦法,規定凡是自學有成績的人,經過考試確實達到大學水平的,就給他發證書,照樣使用,使青年人不光迷信上全日制大學。
鄧小平的講話和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意見為這種探索指明了方向。1980年9月,北京市政府率先作出《關于建立高等教育自學考核制度的決定》,遼寧省政府也決定開始自學考試的籌備工作。12月教育部提出關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的報告,198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轉。從此,一種與學校教育不同的新制度——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在中國大地上誕生了。
作為先行試點的地區,北京和天津、上海、遼寧先后于1981年和1982年舉行了首次考試,有2萬余人報考。遼寧的考生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最大的73歲,還出現了夫妻、兄弟同堂答卷的動人場景。隨著開考專業的增多、社會助學的發展,1983年下半年的考試,三市一省的考生增加到17.7萬人。
到1988年下半年,全國有560多萬人參加了200多個專業的自學考試,有28萬多人獲得本、專科畢業證書。自學考試在20世紀80年代完成被耽誤的一代人補償教育之后,又在90年代為上千萬高中階段畢業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新途徑,進入21世紀之后則發展成為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
□鏈接
“沒有圍墻的開放大學”
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培養和扶持各方面的優秀人才……要建立適當的考核制度,業余學習的人們經過考核,證明達到高等學校畢業生同等水平的,就應該在使用上獲得同等待遇。”
1980年5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討論教育工作時指出:為了促使青年人自學上進,應該擬定一個辦法,規定凡是自學有成績,經過考試合格者,要發給證書,照樣使用。
1981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的報告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要求各省(區、市)遵照執行,并決定在北京、上海、天津和遼寧四省市先行試點,摸索經驗。1984年,自學考試向全國推開,到現在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多年來,自學考試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中國也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沒有圍墻的開放大學”。(遼寧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于信鳳本報記者趙秀紅整理)